“源头活水”开发利用
作者: 黄爱华摘 要:学生资源是非常宝贵的一种课程资源,也是常取常新的一汪“源头活水”。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果把学生这一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体育课程,而且可以让体育课堂趣味倍增、效率倍加。
关键词:小学体育; 学生资源;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47-001
陶行知先生1921年提出了办“活的教育”,活的教育就如鱼之于水,鸟儿之于树林,花草之于阳光,能够一天进步似一天,一天新似一天。他要求教师在教育儿童时,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力为转移,要顺导儿童的能力去做,加以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进步似一天。
如今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体育教师们往往一方面感到课程资源匮乏,一方面又对课堂中蕴涵的丰富的学生资源缺乏认识,忽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学生所知道的是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取学生所需,引学生善思,用学生所创,顺学生之变,那我们的体育课堂无疑是精彩的。
一、取学生所需——张扬个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的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就是坏教育,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换一句话来说,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张扬个性的空间。教师可以在课前预设某种情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情绪。当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时,心情放松、思维敏捷,常会有奇思妙想,此时的“忘乎所以”和“信口开河”均可成为活跃课堂气氛、引发教师灵感的“生成性资源”。
如在教学耐久跑时,考虑到这是一项单调、枯燥无味、比较艰苦的运动项目,教师“难教”,学生“发怵”,于是教师在练习前征求学生意见:你们最喜欢用哪种方式练习跑步?一个活泼又调皮的小男孩立即响亮地回答道:“我想像刘翔一样跑!”全班学生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个个兴奋激动,对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又继续“投石激浪”:“可是跨栏太高,我们无法跨过,你们说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最后他们一致决定利用校内的地形、设施、器材等设置各种障碍。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后,教师发令枪响,耐久跑练习开始了!学生们跨过“小河”(垫子),跳过“矮墙”(长板凳),穿过“山洞”(高低杠),爬过“铁丝网”(橡皮筋),翻越“山岭”(跳箱),登上“山顶”(领操台)。由于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兴趣作了“改头换面”,练习形式又给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机会和空间,所以课堂教学中生成了许多鲜活的资源,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的练习中虽已累得满头大汗,但丝毫没有厌倦之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引学生善究——拓展思维
叶澜教授指出,“新基础教育的第一步是一个‘还’字”,“教师应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体育课堂中,小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有发生。当学生在学习与练习中提问时,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这件事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不直接解答,而应巧妙地将问题“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解决问题、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
如在教《跨越式跳高》这课时,准备活动后,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扶器械向前后、向左右摆腿练习图,要求学生根据动作示意图分散进行模仿练习。通过自学、自练,摸索动作要领,掌握运动技能。学生模仿练习不久,就有学生提问:“请问向前后、向左右摆腿,腿需怎么摆才能摆到最高点呢?”教师提示:“问题提得不错,请你们注意看一看向前后摆腿的示范动作,想一想应该怎样做?”看完示范动作后,学生通过两次模仿做向前摆腿的动作,领悟了说:“原来是右手扶器械,吸足一口气,左脚站稳,将右腿尽量向右摆,最后猛向左上方摆去。”经过几次的摆腿自探学习活动,这位同学终于独立地解决了这个项目的困惑。
三、用学生所想——引领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新课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突出强调了开放的理念,这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自主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力求所创造资源“儿童化”、“学生化”,使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与成长的基础和平台。
四、顺学生之变——关注成长
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理性地看待生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用好生成,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变化,站在人生发展的高度,对课堂中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对学生的每一个创新思维或举动做出合理的引导,使之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好学生这一“源头活水”,对于我们的体育教学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唯其如此,我们的体育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3]周一贯.《课堂: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福建教育[J]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