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作者: 徐建摘 要:伴随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急需大量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学生,小学作为培养和输送学生的首个基地,肩负为学生科学启蒙的任务。在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热爱科学的情感,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的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科学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62-001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以下举措,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希望老师给予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究的期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从许多方面入手: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教学《浮与沉》时,教师出示两只大小形状一样、重量不同的小船,让学生预测结果:如果把这两只小船同时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小船会浮到水面上,小部分学生认为船会沉到水底。同学们都迫切想知道结果,要求教师马上呈现现象结果。于是,我把这两只小船轻轻地放到水里,结果出现了一只浮到水面上,一只沉到水底的现象。学生见后,先是感到惊奇,之后纷纷举手发表各自的看法,参与学习的意识极为强烈。利用游戏,同样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
二、巧设疑难,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有疑,有疑者须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步步激疑、导疑、释疑。正像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一开始就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扣人心弦,使人欲罢不能。教学亦是如此,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水与生命》时,低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水是白色的。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水是蓝色的,问其原因,他们都说:大海都是蓝色的,所以水都应该是蓝色的。于是,我拿出一杯豆浆、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清水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马上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不足,提出了“水是什么颜色的”的探究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他们都自觉地、主动地寻找办法解决它。如果让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探究,他们的内心往往缺乏那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学习就会变得比较被动。在目前的科学教学中,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引领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不亚于解决问题。
三、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讨论和辩论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讨论,就是把那些有概念联系的客观事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一起去发现和研究他们观察到的现象、结果,让学生在小组里一块儿思考、相互交流各自在“探究”中所获得的表象,从而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加快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例如在教学《雨的形成》这课时,我出示了一瓶刚从冰箱取出来的汽水,然后引发学生进行讨论:“瓶外的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水珠?”学生根据大量事实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确信小水珠是水蒸气受冷后形成的。当学生持有不同观点而引发辩论时,教师也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参与讨论。作为教师也要注重让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再经历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这样对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小组合作能力的训练有一定的促进。
四、充分、灵活利用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应该经常用到的。科学课的教学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探究是最能体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方式。因此,科学教学要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时时都要考虑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内容看起来是不属于探究活动的,但是只要我们教师肯动脑筋,也可以把它变成学生很好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指导学生种植芋头时,我让学生分别把芋苗平放、正放、斜放和倒放等多种形式进行种植,之后让学生探究哪种种植方法产量高。在饲养小动物方面,我给了一个“淡水鱼可以在盐水里生长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探究。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究活动,部分学生写出了质量很高的小论文,获得上级教育部门的奖励。
五、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有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说明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社会、家庭、网络、课外读物等多种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现。例如在教学《生物多样性》这一课时,我利用许多学生家庭、班级建立的自然角开展种植农作物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植物嫁接活动和改良试验。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