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探究材料的有效使用
作者: 陈银寒摘 要:材料是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操作对象,教师要准备好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形成完整印象,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创造性和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 材料; 有效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66-001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准备好材料,还应该用好材料。
一、材料的摆放要合理
当面前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材料时,学生往往会时不时地去看一眼,有时还要动一动。所以,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课桌上除了《科学》课本、笔记本(或)实验记录单、一支笔外,不要摆放或尽量少摆放其他物品。教师可以把材料放在课桌的抽屉里或材料区,使用时再从抽屉里拿出来或者到材料区领取,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材料的影响而产生与学习无关的行为。
⒈课前藏在抽屉里
这样的材料往往体积比较小、不易打破、容易放置,一般可以将这些材料先放置是一个信封里,然后将信封放在抽屉里。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时候需要用到它们时,让学生从抽屉里取出来。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课前,可以将实验中需要用到铜片、铁片、铝片、布条、硬纸片、塑料片、橡胶条、木棒等物品放入信封中,再将信封放入抽屉里。等到学生实验时,让他们取出信封即可。
⒉分小组到材料区领取
这种材料往往比较多,而且可以根据设计的实验自主选择、自由组合。像这类开放性的实验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学生设计实验时非常热烈,思维可以说达到了完全的开放,设计出来的实验也五花八门,感觉非常好。可实验时,由于很多材料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做老师提供材料的实验。这样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之前设计实验时的那个热闹劲似乎也变了味。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实也不难,可以将老师事先准备的材料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设计实验。这样,既保证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实验,又能保证实验能够正常进行。
二、材料的发放要适时
探究材料何时发放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小学生好动、好奇,对新的东西十分有兴趣,又不容易控制自己。当有新材料发到学生手中时,他们总是“忍不住地”看一看、玩一玩,等到课堂上要用时,这些材料就不再新鲜、不再对他们那么有吸引力。因此探究材料在课堂上发放要适时,过早发放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这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秩序,更重要的是影响汇报交流的质量,从而达不到科学探究的目标。适时发放探究材料,学生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就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材料,获得预期的探究效果。
⒈课前分发在固定的实验桌上
这样的材料往往是教学开始就要用的,或者是延续上节课内容的,学生对这些材料往往比较熟悉,而且知道它们的作用。课前分发这些材料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又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直接指向探究的方向。如教学《神奇的水》——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前将食盐、沙、面粉等材料分放在固定的实验桌上,一般放在实验组的第一张桌上,上课时,由实验组长领取。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引起它们对食盐溶解于水、沙和面粉不溶解于水的现象引发思考。
⒉分小组上台领取
小组内应事先安排好材料员,这些材料教师应事先准备好,等到用时,让每组的材料员上台领取。如果事先给每组放置好材料,会限制学生研究问题的方向,同时不能保证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课前,教师要事先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想好学生可能会选择的研究方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组放置,当学生需要相应材料进行实验时,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实验的正常进行。
如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时,教师要事先准备好研究搅拌、颗粒大小、水温高低三因素是否影响溶解速度的实验材料,学生先猜测能加快溶解高锰酸钾的因素,并设计好实验方案后,由材料员根据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领取相应的实验材料。
三、用完材料后要整理
在一节科学课中,为了使探究步步深入,教师往往会呈现几组不同的材料。在操作完一组材料、进行交流汇报时,如果桌面上还摆放着探究材料,有的学生往往不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不能积极参与交流;在结束一组材料研究,进入下一组材料的探究时,如果桌面上还摆放着上一组探究材料,部分学生会继续玩这一组材料,不能和组里的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这种情况会大大降低探究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及时整理材料。材料的整理可由组长来负责,材料可统一放在桌子中央,也可以藏进信封、抽屉或者交还老师。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避免因材料的影响而产生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影响教学效果。
让学生及时整理材料,看似一个微小的细节,却能反映出我们学生的科学习惯。既然要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那也应该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结束自己的研究活动,整理所有实验用品。让学生自己整理材料,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善始善终的实验习惯,二来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
四、用完材料要及时保存
有很多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需要学生课外收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辛辛苦苦搜集起来的材料在课堂上往往只使用了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或被随手丢掉,或被束之高阁。这样做存在许多问题:⒈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不尊重;⒉会使学生养成随地丢弃废物的不良习惯;⒊造成浪费。因此,对于使用过的材料,处理方法应该是:收集每一种可能用得着的材料,不轻易丢掉任何东西;对于不能继续使用的材料,教师应该指定学生丢到学校的垃圾堆里去,千万不能随意丢弃。
像废弃的饮料瓶就可以在很多的探究活动中使用。如在《雨下得有多大》一课,可以用来做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在《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可在饮料瓶的瓶口反套一只气球,让学生吹瓶中的气球,气球无法吹大。若在饮料瓶上戳一个洞,再让学生吹瓶中的气球,气球就可以吹大。在《声音的产生》一课中,又可以用它来做发声器……学生收集的材料在课堂上使用后,教师还可以针对这些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一些课外延伸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经历探究的过程。另外,学生收集的动植物材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其制成标本,在学校的标本室里永久保存。这既可以不断充实学校的标本室,又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自豪感,对激励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材料收集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