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创新的“触发点”
作者: 陈晓芳摘 要: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我们学校教育依赖于教学活动,我认为学校教育要创新,就必须着眼于教学活动。
关键词:教学活动; 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78-001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中不是缺乏创新意识,而是大部分老师把创造性教学视为高不可攀,认为那是先进学校、优秀教师、天才学生的事,不是一般学校能办到的。事实上,创新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复杂,“创新在生活中不处不在。”下面,本人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一、挑战权威敢质疑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积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教师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教学《花瓣飘香》第一课时,我和孩子一起学习生字。有一个生字是“惹”,课文句子中找不到组合成的词语,我就问学生:“你能给‘惹’字组什么词?”学生的反应很快,踊跃地举手:“惹火”、“惹人喜爱”、“惹是生非”……
我一边表示赞许,一边把这几个词语写在黑板上。正当我想要求大家齐读时,一个男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惹是生非’的‘是’应该是‘事情’的‘事’。”
“你确定吗?”我跟学生分析说,“‘是’和‘非’是一对反义词,很多词语中都有类似的情况,其实表示的是一个意思……”
“我查字典的!”学生打断我,自信地说道。
我愣住了,他居然已查字典了!难道是我记错了?我心里开始有些慌张,不再那么确定。再看看底下的学生,表情都显露着满腹狐疑。我该怎么办呢?
唉,查字典的准没错,那就改正吧。我端正了一下表情,故作镇定地说:“那是老师记错了吧,就按字典的写下来好了。”
一堂课平平静静地过去了,回到办公室,我仍旧念着那个“是”字,半信半疑地翻出字典。天哪,字典上分明写的是“惹是生非”嘛!好啊,那小子居然把我搞糊涂了。我一边是哭笑不得、后悔莫及,一边想着如何收拾残局。干脆什么都不提,混过去吧?不行,还是快点再进教室跟学生改吧?我反复权衡,仍旧选择了后者。
在学生“啊——啊——”的叫声中,我们确定了这个词——“惹是生非”,那傻小子朝我嘿嘿地笑着:“老师呀,你也会糊涂啊!”
我也笑了,轻拍了一下他的脑袋说:“一个词:‘马有失蹄’。”想了一想,补充道:“还有一个词:‘学无止境’。”
二、挖掘空白会想象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记得在教学《蚂蚁和蝈蝈》第一课时,我出示挂图,问: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蚂蚁们在干什么呢?生:蚂蚁们在搬粮食呢!师:对!你看出来了。再仔细点,说说他们搬粮食的情景!师:(点点头)可以和你的好朋友讨论,还可以边说边做做看。生:蚂蚁们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扛,有的拉!汗都流下来了!师:你多会运用啊!把有的……有的……的句式用上了!还有想说的吗?生: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有的扛,还有的拖!好累啊!师:你的补充,让这个场面更生动了!……于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被唤起。对“搬”这个动词的理解,也不局限于“背和拉”,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动词:抬、扛、推、拖、顶、举……感悟到了蚂蚁劳动方法的多样和它们的聪明才智。
三、求同存异学表达
我们不难发现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学生容易沉默。越是害怕说话,我就越是要让他们说。首先是替换。同样的一句话,你可以用这个词语来表达,我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表达。简单的一个例子:讲到《示儿》中陆游的爱国情时,有的学生说感受到的是陆游那浓浓的爱国之情,话进到孩子们耳里,“浓浓”二字就会放大,如果就此打住,这俩字就可能会广泛出现在孩子们的口头或笔下,所以,我们得继续:临终遗言就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份情怎能不浓,我们还可以怎样来形容?这样一追究,孩子们就会在小脑袋里紧锣密鼓地搜索了,有的说“深沉”,有的说“厚厚的”,有的说“沉甸甸的”,有的说“真挚的”……再让他们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自信地表达,孩子的语言就丰富了,表达就多彩了。
其次是整合。我们都知道学生有差异,在允许一小部分同学自行表达的同时,还得关注到那大部分的“贫下中农”,怎样让他们说?我的方法是送给他们一些关键词,再让他们用连贯的,自然的,或亲切、或风趣、或平白的专属于自己的语言进行串联。交流时,我把关注点放在句子是否通顺,句意是否明确,用词是否准确方面,要适时表扬,也要真诚提议,让学生感受到交流的喜悦,慢慢地培养这部分学生自己搜索关键词,独立表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也是采用这样抓关键词进行整合的方法,比如《詹天佑》这课叙事性文章,可以找到“帝国主义”“争夺修筑权”“任命”“不怕”“毅然”“不满四年”等词语,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整合,一定要多几个同学进行交流,让他们享受到“求同存异”来表达的快乐。
再次是选择。选择何种方式来表达同样重要。我班孩子中,有同学总喜欢用“暗喻”,谈到轮椅上的霍金,他说霍金是完成了人生最完美的答卷;有同学总喜欢排比,说到“生命桥”中老羚羊的叫声,他说:“这一声,简短而又意蕴深长;这一声,平静而又豪情万丈;这一声,悲壮而又震撼人心。”还有的同学喜欢联系生活实际,很具说服力……
这样的课堂交流不是一成不变的,求同存异,多鼓励孩子“存异”,他们会懂得学习不是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成为知识的建筑师,筑起有自己风格的房子。
创新,并不是一顶华丽的帽子,需要出现在光彩熠熠的舞台上。创新,并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需要纷繁复杂的活动得以呈现。创新,融入在你声情并茂的课堂上;创新,流泻在你批改作业的一词一句上;创新,回响在你教育学生时的亲切话语中;创新,生活在你每天平凡的教育活动中。让我们一起找准孩子心间创新的“触发点”,相信假以时日,这些星星之火定能掀起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