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视角下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
作者: 黄博文摘 要: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在80后父母中掀起了一股讨论亲子教育的热潮。从“符号互动论”视角来看,亲子教育实际上是双方通过语言、动作等方式释放各色“符号”,再依据彼此的交流习惯作出解读,并作出回应的过程。亲子互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处理得当与否,对于儿童今后的心理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符号互动; 亲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86-002
一、问题提出
近段时间,湖南卫视的周播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风靡荧屏内外,5位明星带着自己的宝贝嬉笑逗乐,一个接一个笑料吸引来众多年轻父母收看。作为该档节目的忠实观众之一,本人在看节目的同时,感觉到该档节目并非纯粹娱乐,也蕴含了不少关于儿童成长的知识,同样也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亲子教育问题。
现实生活中,大人总是很偏激地说:“这个孩子真不听话!”或是“这孩子真乖!”“不听话”和“乖”这两个符号,将儿童人为地划分成两个群体,其实是用成人的符号观来约束儿童。事实上,无论是给儿童贴上“不听话”抑或是“乖”的标签,都是对原本无拘无束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加以束缚和片面引导。
二、理论阐释
“符号互动论”是二十世纪初在西方社会学界兴起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把观察社会的镜头从功能主义的宏观视角拉回到日常生活,从微观角度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了解每天都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相互作用。
1.符号互动论的发展
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理论,布鲁默和戈夫曼等人的社会持续互动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主要观点是:“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11934年,米德出版了重要著作《心灵、自我、社会》,并提出:“意识并不是在某个时刻突现的,而是取决于某物和某个有机体的联系的一组特征。”2在米德看来,人的精神、心理和思想是人作为有机体同他的生存环境,特别是社会生活环境进行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过程的媒介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号。3而布鲁默则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戈夫曼则在《戏剧论》中提出:“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动是人们在社会机构这个舞台上的表演。”他认为,个人在某种角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2.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通过互动过程显现社会现实的思想是符号互动理论的基础,它有几个主要的概念:符号、情境定义、角色。
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另一事物的事物,它是一种标签,有助于我们对某种社会现象加以识别,是我们对该现象的自我阐释。“情境”源于达尔文的“条件反射”概念,即根据某种情境对行为加以识别并赋予含义。例如当我们看到试卷上写着100,就会想到这是满分,不会认为这是100元钱。情景定义是人们根据情境赋予事物的“符号”。
“角色”源于戈夫曼理论,用社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在情境中”,即人们将情境下自我的立场当成角色,情境不同角色亦不同。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对角色赋予的含义渐趋一致,这种共同的定义就是人类交往发展的基础。
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人创造符号,运用符号进行互动,对所处情境进行解释及定义,并根据定义作出反应,与周围的人及环境互动。
三、“符号”视角下看亲子互动
儿童与家长的交往是一个角色互动的过程,儿童有主见、有需求,但又依赖和家长的交流来满足自己获得尊重、信任和理解。儿童会以自己独有的符号与外界进行交流,家长要做的就是去识别这些信号。
举例来说,哭是小孩子最常使用的符号。回到《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可以看到,面对小孩哭闹,不同家长反应全然不同。田亮是传统的代表,“恐吓”、“吓唬”是他对女儿哭闹的回应。林志颖是另一类代表。当kimi哭闹时,他会陪伴在身边,他的解读是kimi觉得孤单了。事实上,这两种与儿童交流的方式,都是建立在家长对儿童“哭”这一符号的解读基础上的。
四、结论
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我们可以给亲子教育下个定义:父母通过语言、表情和其他象征性符号对子女产生教育影响,同时也通过符号来了解子女;子女通过情境定义,理解父母的施教符号后,做出行为与父母沟通,亲子间通过互动来修正调整各自的行为,从而完成教育过程。5儿童可以通过哭、笑、亲近等符号,向父母释放信号,表达意愿,而父母也可以通过表扬、鼓励等正向激励或吓唬、批评等负面方式作出回应。
亲子的互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父母通过回应儿童释放的信号,对儿童的心理行为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令儿童修正自己的行为。例如儿童撒娇哭闹,父母如果置之不理,两三次之后儿童就会意识到,通过哭闹的方式无法博得父母的同情和关注,因此他会选择更换方式。在这里,“作为刺激的哭声,父母回答的声调,随后婴儿哭声的改变”,6就是一个典型的符号互动过程,其中蕴含了双方情绪的表达。
事实上,通过彼此释放信号的方式进行互动,已经越来越成为今天亲子教育的大趋势。作为家长,理应关注儿童释放的各种“符号”,在经过长期与子女的互动后,建立一套彼此熟悉的符号系统,让亲子互动更具默契,也让儿童的成长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
[2](美)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
[3](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房间里的大象》,2005
[4]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综合能力》,2012
[5]王珍.《6—9岁儿童自主—依赖性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华中师大,2010年硕士论文
[6]苏振东.《网络情境下的符号互动理论》,《网络时代》,2011年4月
[7]程颖如.《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在家庭教育上的应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总第57期
[8]王文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见>中的符号互动分析》,《东南传播》,2012年第6期
[9]焦方瑞.《米德符号互动论之教育蕴意》,《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8期
[10]罗凌云.《浅谈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企业导报》,2012年第16期
1 (美)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
2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
3 程颖如,《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在家庭教育上的应用》,2009,《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总第57期。
4 苏振东,《网络情境下的符号互动理论》,《网络时代》,2011年4月。
5 王珍,《6-9岁儿童自主—依赖性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华中师大2010年硕士论文。
6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