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具现实生活背景的教学素材融入数学课堂

作者: 杨松

摘 要:一直以来,数学课堂客观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现象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数学知识学习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新版教材基本克服了这一弊端,它遵循小学生好奇、好思、喜新的心理特点,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学素材丰富多采,呈现形式生动多样,力求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去探究一些数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现实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85-002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针对学习目标、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应当认真思考、研究如何选取、加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认知经验的有效素材,充分整合,从而让学生学的更有趣、更有效。下面以《认识公顷》为例,浅谈“让更具现实生活背景的教学素材融入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材简析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常见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知道公顷是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公顷的空间观念;联系实际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并能进行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单位换算;应用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合理的使用面积单位。

二、教学实录

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2.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吗?

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约40( );

电脑显示器的面积约10( );

苗苗家客厅的面积约15( );

我们的学校占地面积约5( )。

“我们的学校占地面积约5( )”。

预设:(1)答出(肯定,赞一个);(2)答不出。(师直接告诉)相机板书:公顷。

师:有没有听过“公顷”这个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复习时,引入从已学过的常用面积单位中,填上合适面积单位,“我们的学校占地面积约5( )”这一实际生活背景的素材,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引出“公顷”,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认识公顷作铺垫。]

片段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欣赏图片

谈话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美丽的风光。(课件出示: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南京明孝陵、杭州西湖和台湾日月潭的画面,并出示相应的文字说明。)学生齐读图片中的文字。

师:这些介绍风景名胜的文字中都使用了什么面积单位?你觉得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经常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交流。

小结: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完善板书:认识公顷)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现实生活中风景区的面积,有利于学生借助对这些风景区的直观印象,初步感知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且常用于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研究公顷的兴趣。]

2.初步感知1公顷的大小

谈话:你想了解公顷的哪些知识?

(预设:1. 1公顷有多大?2.公顷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3.……)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自己找一找,算一算,再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组织交流,板书:

(1)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再联系实际感受一下。

(1)活动体验。组织28个学生在现场围一个正方形。

师:我们已经知道7个同学手拉手,大约长10米,同学们算一下现在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让学生直观感受100平方米的大小。)

谈话: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100个。(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2)观察体验。我们学校运动场长约100米,宽约4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投影出示学校运动场)它的面积有1公顷吗?差的多吗?

4.估算体验

下面我们走出校园去看一看。

投影依次出示江畔人家社区、莫愁湖公园、栖霞山公园图片。

师:你能估计它们的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公顷吗?

片段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小明是个有心人,他在小区里走了一圈,发现该小区共建了住宅楼75幢。

小明实地参观楼盘后,估计了一下每幢楼长约80米,宽约10米。请你和小明一起算一算,××楼盘开发商的广告是否真实?

[设计意图:现在,房产开发商的宣传广告屡见不鲜。在设计这一实际问题时,将学生学过的公顷等新旧相关面积单位知识隐蕴其中,开发商的宣传是否属实,通过计算即辨真伪。因此,借助这样一个充满生活味、数学味的广告素材,较为全面的考察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与魅力。]

三、教学反思

遴选生活素材,让数学更亲切。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要善于挖掘、遴选现实生活中的有效素材,让数学充盈生活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在创设情境、引入公顷,自主探究、认识公顷,走进生活、解决问题等几个环节中都自然呈现了精心选择、设计、整合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比如:在“体验1公顷实际大小”环节中,让28位学生现场围一个正方形的活动体验以及出示学校运动场图片的观察体验,学生非常直接的体验到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学校运动场”这一学生天天接触、置身其中的生活素材,让“1公顷的实际大小”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源于生活的素材选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距离的靠近,使得数学更亲切、更有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