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告状行为
作者: 庄碧颖摘 要:幼儿单纯的认为,老师不赞同或给予批评的行为就是错误的行为,老师赞同,默许或表扬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我们要以一颗真诚的心来看待幼儿告状问题,学会总结、综合案例,仔细分析案例中的幼儿行为,提升自身修养。
关键词:告状; 告状类型; 策略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96-001
每个人生来面貌皆有不同,所拥有的才能特质也不一样。任何人,即使是一个平庸的人,也都一定具有某种才能以及存在价值。幼儿从小班进入中班,再由中班进入大班,这无疑都是人类成长所要迈开的步伐,然而幼儿的社会经验,交往能力和思维方式等发展尚未开发,此时的幼儿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表率作用。老师的一个赞许或批评,将成为孩子们判断事情好坏的重要标准,这也就充分体现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本文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体现出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内涵
无论在家庭,还是幼儿园,幼儿告状都是一种常见现象。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其突出目的是借助教师权威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这是幼儿解决问题的一种典型方式。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1.寻求帮助型告状
案例:幼儿阅读了大量书籍,主要是幼儿家长将书籍带入幼儿园,让幼儿学会一起分享图书,《巧虎》是幼儿最喜欢的书。早晨,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玩耍。这时,花花气冲冲的跑过来告状:“老师,邢季炜不让我看《巧虎》,这本书是我先拿到的。”邢季炜在那边哭着说:“这书是我拿来的。”随即我说:“那两个人一起看好不好?”邢季炜说:“这是我的书不能给她看。”我看见邢季炜的椅子上这有一本其他小朋友带来的书,我趁机说:“那你不让其他小朋友看你的书,其他小朋友会把书给你看吗?你想想你该怎么办?”邢季炜想了想说:“那我和花花一起看。”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认识并不全面,他们需要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也就可以在解决事件的过程中慢慢的教会幼儿一些生活的为人处事和解决办法的方法。
此种案例是寻求帮助的告状。
2.奖励型告状
案例:琳琳是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喜欢争第一,第一个到幼儿园,第一个送杯子,第一个上床睡觉等等。在午餐时,琳琳吃好饭送好碗坐在位置后,看见一个老师来就会说一句:“豆豆吃的太慢了,我都快吃好了,她还有那么多饭。”这完全是好胜心在作怪,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种行为不及时制止很容易让她养成一种任性,自私的行为习惯。
此种案例是寻求奖励的告状。
3.试探型告状
案例:中午吃饭前,老师会组织幼儿听故事或看电视这一类安静活动,刚开始大家还能仔细看,等饭菜送到班级后,老师开始分饭菜时,一些小朋友开始说话了,曹纪伊就来告诉老师:“大宝和二宝在说话!”老师看了她一眼,但她忙着给小朋友盛饭就没有理她,但过了一会儿,讲话的孩子越来越多,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响,连曹纪伊也受影响,和邻近的小朋友一起说起话来。
有人觉得这个案例是幼儿单纯的告状,其实不然,我们可以从 “大宝和二宝在说话”中看出告状的曹纪伊没有违反纪律乱说话;从告状后的一些行为看,不难发现这也是一种试探心理。此种案例是试探行为的告状。
三、年龄特征分类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显著特征。小班幼儿不懂得分享,会因为一些小事告状,出现求助型告状,试探型告状;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出现叙述性告状;大班,幼儿会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出现奖励型告状。总之幼儿告状会随年龄逐渐过渡到不同的类型,但无论哪种类型,教师都要以一种聆听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交流,不能随意处置,更不能放任不管。
总结以上三种告状类型,幼儿既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告状,也会帮别的小朋友告状。由此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交往意识和正义感等都在加强。他们逐渐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心态一般在小班下学期开始萌发,中班开始普遍存在。作为老师,只要我们妥善处理,他们就会感到很开心。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和老师一起度过,幼儿的告状行为实际上是把老师当成是除了爸爸妈妈之外最值得信任的人,相信老师会主持公道,所以有些幼儿会没完没了的向老师来告状,虽然我们处理这些告状行为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们又不能对这些告状行为置之不理,所以要正确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
首先我们必须要完整的听完幼儿的话,且要耐心听,聚精会神地听,这样不会伤到幼儿的心,让幼儿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他们也会更加的自信。所以教师千万不能急,不能以一些比如“好的”、“我知道了”之类的话搪塞过去,更加不能置之不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和老师说是没用的,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是也不能一味迁就,去支持和鼓励他们来告状,这样也会使得他们一直要去窥探别人的小秘密,导致幼儿的挖空心思闹事找岔来告状,这有损于健康心理发展,对幼儿日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教师应当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看动画片,看书,听故事等有目的的去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然后釆用找他们谈话等方式,告诉他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自己有能力有办法可以解决的,自己解决不了了再来找老师帮忙,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我们发现,幼儿的大部分告状行为都是由于不能处理好分享同一件物品产生的,教师应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大家都是一个集体,是朋友,是伙伴,应该有集体意识,互敬互让。幼儿园的东西都是大家的,是给大家享用的,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谦让,学会协商,一道游戏一道玩。再次,教师要和家长主动沟通,家长要在一些事情上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孩子在家里面不要任性,对长辈要有礼貌,不要独占电视机、电脑,好吃的食品、好玩的玩具要珍惜,要学会分享,家里小伙伴要迎上前去打招呼,向小客人介绍自己爱看的小人书,爱玩的好玩具,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培养独立自主意识和互助合作共处意识。
教师作为孩子进入社会第一个接触到的人,对幼儿告状行为应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