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传承 教育延伸
作者: 江在秀摘 要:文章结合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师生相处及学生发展等,联系到传统师徒制关系的特点进行类比和探讨,吸收传统师徒制的优点,优化现存的师生关系,从多方面及形成原因入手,探索师徒制师生关系对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师徒制;传承;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130-001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意在尊师如尊父,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传统师徒制是在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中发展的,孕育着浓厚的“师徒情结”。学徒从小生活在重礼教的传统文化中,师傅虽然与学徒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对学徒而言,无师则不懂礼仪,无师则不能成人。“尊师”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绳。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职业学校教师的爱生观念淡薄,学生的尊师心理削弱,师生关系逐渐趋于淡化。特别是近年来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生源素质日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指挥不灵,教学效果差,增加工作难度和对学生的成见;学生则觉得上职业学校没出息,自暴自弃,对学校的纪律约束、教师的批评教育存有抵触心理,加深了厌学情绪和对教师的不满,师生感情产生隔膜。针对这一现象,简单对比古代师徒与现代师生,试图从实际教学法出发,吸收古代师徒制的精华,改善现存的教学关系,促进学生发展。
一、“师徒”制的对比
师徒制度作为手工业时代的重要教育形式,其顽强的生命力源于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主要涵盖以下四点:其一,师徒传承适应“个性化”教学。从近现代以来,师徒制逐步被职业学校所取代。职业教育需“手把手”因材传授,才可让学生学到真东西,但班级授课制因教师受众太多导致贯彻“个性化”教学难度极大。其二,师徒传承适应“终身制”教学。师傅一生当中因严格选徒等许多因素影响,而仅有少量的徒弟。师徒之间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照持续“终身”。徒弟常年累月跟随师傅,师傅的品格、绝活、行动作派等耳濡目染,师徒传承得以完成。而现代的职业教育时间只有三至五年,学生数量更如工业产品一样源源不断。其三,师徒传承适应“精艺性”教学。传统学徒制度,师傅之所以成为师傅,其源于自身具备行业“精艺”,其蕴含诸多体会与诀窍。师徒形影相随,方可捕捉到师傅的“精艺”。为有名师出高徒,为拜师学艺,学生程门立雪。在职教过程中,学生几乎是不能择师,主要由学校安排某位老师教学,如要择师虽不必程门立雪,也要经过不平常的途径。其四,师徒传承适应“实践性”教学。书斋之中是无法培养实践能力的。学徒制度技术传承主要依托于生产实践的载体。师傅从事具有复杂劳动性质的主导工作并兼传技艺;徒弟做辅助工作以帮衬,属于简单劳动兼学习训练。手工业时代师徒制从实践开始,以实践结束。在这一点上,中国现代的职业教育似乎比起学徒时代是倒退了。
二、汲取师徒传承文化精髓
师徒传承文化精髓是代际相传的要旨。传统学徒制度,师承文化表现为严格性与亲密性统一,严格性贯穿于选徒与授徒整个过程。在现代职教中要遵循如师徒般的严格也是不现实的现状。首先选徒上的严格性已经被录取分数所代替;在授徒时表现在各中职学校多多少少存在对学生的随意性,想学就学,不想学也不强求,究其原因是学习压力小,考核机制不严格。如果单纯从成绩上来要求学生,肯定对中职学生没有约束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从纪律上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考证考核,与社会上和各种资格证考试相结合,为学生减轻就业之后的学习压力。各种专业也就各自的专业特点提出对学生提高能力的具体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为学徒,学得一技之长。在学校教育模式下,师徒如父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比如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
师徒传承表现为实践性与生产性统一,是学徒制度依然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同时凸显出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传统教学由专业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课堂之外直接经验的学习,其主要形式是进行社会调查、生产见习、参观、服务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等。广义的实践教学包括理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而理论实践教学就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课堂上看操作性的教学片,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的实践教学等,让学生思考、分析、解决模拟的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又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之前的必要准备,理应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具体措施包括学生定期实习,工学交替等等。只有坚持了实践性和生产性,职业教育才是为职业作准备的教育。
三、规避师徒传承文化局限
近代以来,师徒传承逐步衰落缘于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表现为保守与垄断。保守即对于同行技术的排他。元代名医朱震亨能兼收并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长,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学理论难能可贵。垄断则表现在师徒之间。师傅为避免“教了徒弟,饿死师傅”的结局以及确保其权威性而非“尽心传授”,需留部分“绝活”以待其变。许多“绝技”终藏于师傅腹中。其次,传统社会“匠人”或“手艺人”自身局限。从其称谓可看出此群体当中多数仅为一般的手艺人,德艺兼有之辈终归少数。孔子之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而是要通于艺、游于艺的理念,即是对于技能型人才局限性以及教育功利性提出批判。再有,学徒制度以“一对一”或“一对少”的模式传承,因此,培养大量技术人才很难完成。否则将以牺牲徒弟培养质量为代价,此与“班级授课制度”无法比拟。另外,师徒技术相传,师傅基本依托个体经验。因此,师傅天分修为、接受能力、经历领域等诸多因素均制约经验的层次。
学校形式很难独立完成职业教育的全部过程,毋庸讳言,目前师徒传承文化还存留着极强的活力。任何事物皆是历史的产物,并伴随时代而变迁,诞生于手工业时代师徒传承文化亦为如此。因此,推进师徒传承文化现代化,以参与现代职业体系建构并培养高级职业人才,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借鉴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培养高技能人才》,高等理科教育,2004
[2]《就业与创业指导》,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