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测试专业串行授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饶雨泰 杨凡 陈丹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我国软件行业发展所需专业测试人才的任务。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的特点,针对传统软件测试专业授课模式的缺陷,提出了串行授课模式,通过两种授课模式的比较,介绍了串行授课模式的优点,并指出了这种授课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软件测试; 串行授课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140-002
软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确保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是当前软件行业发展的关键。软件测试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测试人才的极度匮乏,使培养专业的测试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的重任。
高职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设置40余门课程,其中专业课22门左右,平均每学期开设4门专业课程。按传统的排课模式,每学期的专业课按学分确定周学时数,同时开设,类似于数据传输中的并行通信方式。由于这种排课方式存在一些弊端,我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根据专业课程的逻辑联系和前后顺序,将各门专业课按学分确定教学周次,将平均分配到全学期的课时改为集中在3至4周时间内,每天4节课连排,依次完成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这种排课方式类似于数据传输中的串行通信方式。
一、学情分析
高职软件测试专业普遍文理兼收,很多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习惯不太好。而软件测试作为理工类专业,课程相对较难,导致很多新生在学习之初不可避免的产生挫败感而容易自我放弃,这种行为用心理学术语来解释叫“习得性无助”,也就是如果一个人如果长期经受失败,会逃避挑战,自暴自弃,这种消极懈怠的心态会导致学习失败。
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类学生,需要多采用罗森塔尔效应,即积极地暗示学生,多给他们鼓励,激发他们的潜能。高职学生尽管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但他们喜欢动手实践,领悟力强、思维活跃、接收新事物快。
二、传统并行授课模式的缺陷
1.并行授课容易产生负迁移
在软件测试专业经常会同时学习几种主流编程开发语言,比如第二学期开设的《Java面向对象编程》《C#面向对象高级编程》,容易产生“负迁移”。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影响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种情况,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时,称为正迁移;反之则是负迁移。负迁移一般发生在彼此相似的知识和技能之间,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准确地掌握概念,往往只注意相似知识点的共性,而忽视它们之间的差别。而这种负迁移往往不能通过教师强制干预或提前预防就能避免,只有学生自身融会贯通之后才能有效克制。
2.教学时间断断续续,而导致教学内容支离破碎
现代高职教育一般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质量与测试管理》课程为例,课程设计的实训项目从教师讲解、演示到分配任务,学生动手实践,通常不可能在45-90分钟内完成。只有将分散的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才能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
3.企业兼职教师时间难以满足
软件测试专业很多实践性环节的课程需要邀请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以提升教学质量。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过中、大型软件项目开发,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和团队管理经验,同时还有较高的授课水平,但他们往往只能利用项目开发间隙来授课,无法满足传统一学期每周4到6节课的时间安排。
三、串行授课模式的优点
1.借鉴IT教育机构的成功经验
早期国内软件测试人才主流培训渠道为IT教育机构。这些机构推行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以特定职业岗位为中心,以提升个人职业能力、促进个人潜能开发和职业生涯发展为目的,十分有效。采用串行授课的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技能,效果显著。
2.提供了充沛的教学时间
由于专业课程授课时间相对集中,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诸如软件开发、压力测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等实训项目,使这些教学内容不再停留于理论或演示阶段。
3.厘清了各门专业课程间的逻辑联系
因为串行排课的需要,软件测试专业梳理了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明晰了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横向有机联系、纵向衔接贯通,有效地规避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点遗漏、重复、先后顺序颠倒等不合理等现象。
4.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串行授课模式下,任课教师在短期内频繁接触同一班级学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便于教师开展教学。
5.推动了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检验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采用串行授课模式之后,以前需要一学期的培训时间现在仅需要一个月或几周时间即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获奖、取证的机会。
四、实施串行授课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串行授课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好的效果,但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首先思政、英语、体育等公共课程不适合串行授课模式,仍然要按传统的并行排课方式安排教学。其次专业课采用串行授课模式需要解决6个方面的问题。
1.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软件测试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技能逐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整个学习过程形成合理的纵向迁移。所谓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某种下位能力的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续学习(更高一级的能力学习)发生的迁移。
2.具体授课过程中,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点的选取可以各有侧重,这样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启发学生触类旁通
比如第一学期学习《Java编程基础》之后,后续的《C#面向对象高级编程》《Java面向对象编程》就可以直接进入面向对象的教学章节,而不用重复讲授基础的部分(面向过程)。
3.采用串行授课模式,对任课教师要求很高
除需要面对几周之内密集上课带来的教学压力之外,还要求任课教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不仅需具有扎实的软件理论基础,丰富的软件工程经验,还需要熟悉软件行业标准、规范及软件开发过程,及时了解软件开发、测试技术动态,更新技术水平。
4.专业课教材必须适合这种授课模式
软件测试知识更新很快,测试岗位的工作内容虽然相对单一,但涉及技术、技能却是综合性的,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专业课教材,跟踪行业发展,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立基于工作项目的学习内容,以满足教学需要。
5.授课地点应该选择搭建有完整软件开发、测试平台的实训室
软件测试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岗位,该专业所有专业课教学都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实训室按软件企业的功能布局和风格进行环境设计,选择主流软件开发、测试平台,创建真实的职业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实施串行授课模式
每门专业课程的授课周期由一学期缩短为三周左右,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有关知识,学习压力较大,也容易遗忘之前所学知识,需要及时复习加以避免。软件测试专业采用串行授课模式后,每学期末都会安排1到2周的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精心设计真实的实训项目,通过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开发一个应用软件系统,使学生了解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学会根据软件开发文档编写符合工程规范的程序,提高软件开发综合能力,积累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实现与软件开发工作岗位的无缝连接,为软件测试技术学习打下基础。
5年来,软件测试专业通过在授课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2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4%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达到85%,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北京、杭州、武汉等地的软件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项目来源:武汉市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软件技术专业仿真式企业课堂与虚拟公司模式研究》(2013039)
参考文献:
[1]吴伶琳.校企共建高职软件测试专业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2]丰明聪.高职软件测试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3]杨鹏,贺平.高职软件测试专业的构建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年02期
[4]武剑洁,石桂玲.软件质量与测试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