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人格

作者: 邓慧均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怎样做好人的工作,就必须了解工作对象的人格。本文就是建构在这样的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人格,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加以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149-002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这一点谁都知道。但是,这个“人”具有怎样的人格?或者说,思想政治工作者赋予这个“人”怎样的人格?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得搞清楚自己工作对象的人格,正确认识自己工作对象的人格。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动物人格

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成人,敲敲打打成好人。如果从逆境磨炼人这个角度去说,这句话也许是对的。可是,如果从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工作对象进行管理这一方面来讲,便是极端错误的了。然而,这句话的精神内核却作为一种民族意识的积淀物,顽固地在传统中国人的血管中流动,并显示着巨大的能量。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又想要那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点草的管理者,还是大有人在的。

诸如此类的管理者,赋予了自己的工作对象以什么样的人格呢?很显然:动物式的人格!这种没有阳光、没有雨露、没有理解、没有尊重的动物人格,只能迫使工作对象丧失安全感,这不是对人的正常管理,而是对人的摧残。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经济人格

随着商品经济观在我国的广泛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怪不怪的畸形观念:把自己的工作对象当作经济人。试看一下某单位的工作管理条例:迟到早退者,罚款多少元;无故缺勤者,罚款多少元,会议缺席者,罚款多少元;工作任务没完成者,罚款多少元;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真可谓是从早罚到晚,从上班路上罚到下班回家。这里,没有理解,没有信任,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自己的工作对象之间,似乎只存在着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了。这种纯粹用经济手段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的搞法,只能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神圣事业的极大嘲弄。

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格呢?笔者认为,应该具有社会人格、自由人格、社会与自由的双重人格。

三、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社会人格

我们不仅可以用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论来予以证明,还可以从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找到充足的论据。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Mayo)的“霍桑实验”证明,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不在于经济利益,当然更不在于把自身摆在动物与机器的地位,而在于人们工作时所处的社会关系。梅约在他的《工业文明中的问题》一书中明确指出:人是“社会人”。从人是社会人的观点出发,梅约提出了企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同一般的人际关系一样,是以人的情感为联系纽带的。不同的人际关系,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又反过来淡化或者加深这种关系。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社会人格,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之提供一个能被他们所认同的小社会。而要提供这样一个小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必须在管理观念上来一个实实在在的变换,那就是:平等,把自己摆到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真正平等的地位。要想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真正平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最好不要充当父母角色,而要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充当成人角色或儿童角色,从而达到交往时双方的真正平等。

这种平等,意味着管理对象对管理者的管理可以作出接纳和拒绝的选择,双方有互相批评监督的权利和义务;意味着管理者要放下架子,彻底清除一切特权和例外。只有双方的平等和互相尊重,只有在工作对象把管理者看成是自己的贴心人时,他才会把内心深处的想法说出来,才会积极地配合工作,还有可能出现创造性的工作局面。只有这样,才是确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社会人格的根本保证。

四、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自由人格

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最高层次的人格。这一点,马克思早就有过论述。《共产党宣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论断:共产主义就是一种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作为人,其最高人格必然是自由人格。

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自由人格,还可以从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Y理论和詹姆斯的潜能激励理论中找到充足的论据。马斯洛(Maslow)“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最高一层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要求每一个人越来越成为自己想做的人,成为自己能够达到的最高限度的人。马斯洛有句名言叫做: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这是人生的最高需要,也是一个人真正取得人格的最大满足,这就是:自由。

麦戈雷格(Megregir)的Y理论则认为,工作或学习之对于人,究竟是一种满足的来源,还是一种惩罚的手段,这要根据当事人的情况来判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潜能激励理论表明:一个人的潜在精力只能靠激励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他认为,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用了他全部精力的极少部分。他说,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人的大部分精力或者说是另外一半的精力处于沉睡状态。要想让这些精力苏醒过来的唯一办法就是:激励。通过激励,催化其潜在精力的觉醒,即给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以自由的心境,并在自由的心境下去自由创造。通过自由创造而使得另一半精力自觉地苏醒过来,从而使每一个工作对象都成为马克思所预言的那种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潜在精力一旦苏醒,他们就会创造性地使自我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为社会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因为这种状态下的社会组织目标,就是个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自我实现的目标。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那么,每个个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自我价值的实现,便是一切人即社会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基于这一原因,我们才认定,思想政治著作等身对象最高层次的人格是自由人格。

五、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自由与社会的双重人格

马克思关于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切入自由发展的条件,以及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还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论述,不仅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最高人格是自由人格,而且从辩证的角度启示我们,自由和社会的双重人格矛盾地统一着作为人的工作对象。因为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自由人格角度看,人是独立的主体,因此,个人最一般的需要之一便是维持和保护自己人格和自我的统一性。所以,对个体的工作对象来说,独立而不依存于他人是一种心理上的最大满足。在这种最大心理满足的条件下,工作对象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进行各种选择,从而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从工作对象的社会性来看,其人格的绝对独立事实上又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作为被管理者的工作对象,一旦离开了他人,就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工作对象之作为人,始终是一个既依存于他人,又追求独立人格的极其矛盾的感受体。这个感受体统一着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社会与自由的双重人格。当然,由于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再加上又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因此,就目前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人格还很难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基于同样原因,这个对象的个人人格也还不可能和社会人格完全和谐。因此,相互依存和独立人格之间还会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马克思所预言的人的全面发展仍然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需要迫切去做并且也是能够做到的是,尽快革除那种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目的和个人利益、社会权利和个人权利对立起来的旧观念、旧体制以及旧方法,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刷新过时的管理方法和旧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摈弃强加给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动物人格和经济人格,从根本上承认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社会人格尤其是自由人格,朝着马克思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尊重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个性特点与创造能力,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获得工作对象对工作目标的自觉承诺。这种尊重人格、注意发展人的个性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而这种管理的成功,又使得我们的工作对象的自由人格得到最后的确认。起码,它可以使工作对象在一种最能发挥自身潜能的精神状况下工作,把人的本性中最完美最积极的部分展现出来。同时,压抑或修正人的思想中所具有的不良品格,使工作对象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各自都成为对方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李家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07)

[2]陈少岚.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

[3]郑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及提升途径[J]江淮论坛,2004(0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