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黑板课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地位

作者: 姜远波 陈颖 曾桂萍

摘 要:高校传统黑板课已逐渐被多媒体课堂取而代之,但如今盛极的多媒体课堂并不优势于传统黑板课。传统黑板课中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却未能在当今的多媒体教学中尽所展现。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是高校老师所追求的最佳目标,是高校学生接受课堂知识的最佳反应。现今绝大多数高校学生仍然倾向和倡导传统黑板课程教学,希望传统黑板课能在当今和未来教学过程中保留一定地位。

关键词:黑板课; 教学艺术; 启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153-00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以传授学生知识,解答学生对知识困惑之人,是为师者。高校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依耐教师的指引教导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学习方式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的高校教学实践中,90%以上的课堂教学都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逐渐取代了往昔传统的黑板课教学方式[1]。这种教学方式简化了教师的课堂板书,将书本知识制作成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从直观性给我们的感觉是音响与视屏齐飞,图片共文字一色,能突破我们的视听觉限制,多角度地调动我们的情趣和注意力;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我们的探索、创造能力;信息量、容量性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针对性和可重复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幻灯片的保留还能克服遗忘;多媒体网络能对新知识点进行连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2]。

但是,多媒体的弊端亦甚为显著。教学课件的直观性成为双刃剑,幻灯片上精美的图画,愉悦的音律,跳跃的文字,给我们一种视听觉的享受,进而我们思维会闲淡和模式化,又缺乏思考能力,久而久之犹如听天由命一般,丰富的联想自是荡然无存。

众多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幻灯片)无疑是教材的翻版,更无生趣和新颖可言。课堂上,老师照读,我们照看,形成了一种对知识硬生生的强行灌输模式,非但不能激发我们的思维力和探索能力,使我们更容易造成厌倦而开小差,甚至有时候还会疲倦而进入睡眠状态。很多时候,由于教学任务繁杂沉重,幻灯片播放速度过快,弄的我们懵懵懂懂,仿佛坠入云里雾里,茫然不知所措。

从一个高校学生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传统黑板教学方式较多媒体教学方式而言,传统黑板课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应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不应像今天的现实状况,高校传统黑板课在教学实践中所占比例不到10%,而且还在不断减少。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以及外在环境构成的一个复杂多变的群体,除知识传授和智能培养外,其间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沟通以及思想交流。与此同时,师生与外界环境亦有诸多层面的相互作用,因而课堂教学难免有潜在的“意外”变化。有时候教师为上好一堂课,可谓是苦心孤诣的精心设计,往往被一些客观的“意外”搅得一塌糊涂;有时候一堂枯燥无味的课,也可能因此而偶有“意外”的生机[3]。这些客观存在的“意想不到”的转变,是高校教师灵活处理和恰当运用技巧的能力。如此,教师和学生都在课堂上由诸多讯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讯息回馈,若自己主观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成为“心智模式”,不好的就会回馈放弃[4]。

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从而让学生‘思维飞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5]。”这种“启迪式”教学方法是高校黑板课有别于高中灌输式教学而特有的“教学艺术”。其效果就算是在如今高校多媒体教学实践占90%以上也是极为少见,因为用多媒体上课,教师大部分心思都花在做课件上。

如今在高校罕见传统黑板课堂中,教师很是推崇“启发式”教育。那么,究竟如何启发才能奏效呢?就“黑板课”与“多媒体”而言,比中见异。启发的同时要实行知识的迁移,黑板课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启发思想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论语》一书中便记载了圣贤孔子的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学习接受知识时,一心求通而又未通为之“愤”;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为之“悱”。意思就是说在学生处于“愤”“排”之境地时,老师此时点拨精要,我们自有豁然开朗之感。倘若以角为例来引导学习的人,而学生却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那便不用再指点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虑,此谓之孺子不可教也。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善于启发,是一种教学艺术[6],其基本特征是:在讲读前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得到能力、智力的培养训练。掌握这种艺术,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转移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中来[7]。提倡启迪引导学生,切忌不可强硬的牵着我们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提倡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切忌不可有半点压抑;提倡指明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却不可代之而得到结论。

真正完美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课堂,如今的教师和学者越来越关注课堂的预设性,对学生行为特征和起点认知兴趣等学情的分析,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分析,都是为教学的预设性服务的,很多优质课评比的关键就在于教师预设的成功与否,按照这一层面,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的确能够很好地为教师教学的预设性服务,然而,真正的生成性课堂,很多突发事件和学生的反应情况是不可预设的,这个时候,多媒体信息技术还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吗[8]?越来越多的教师普遍意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于是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和影响范围增加幅度较大,传统黑板粉笔教学课能不能在信息时代的潮流冲击中得以适当的保留呢?有了网络,有了课件,可以呈现借鉴的东西都很多,作为教师只不过充当了一个挑选货物和兜售货物的角色,要想我们学生买下老师所挑选的商品,老师就要按照先前设计完全的教学课件按部就班,在课堂中如果没有突然的灵光闪现,在同学生进行精彩互动的时刻也难免会缺失吧。

在我们《大学数学》这门课堂上,老师就是运用传统黑板课给我们讲解微积分学,用粉笔在黑板上一一解答,逐步推演解答过程,可谓细致入微,我们听来一目了然。倘若老师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来给我们播放演算过程,在我们看来那就是一个干瘪瘪的过程而已,岂能体会到由“上一步”如何推导出“下一步”的精微奥妙之处,强行记下来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这样的课堂我们学生更喜欢传统黑板课的效率。

当然,传统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各自优势也很显著,能否考虑让多媒体教学同传统黑板教学有效的“牵手”在一起,二者取长补短,或许更能发挥优势,更能让我们学生所接受。我们学生是极富有灵性和思维多变性的群体,而不是只会遵照信号命令执行任务的机械类。所以课堂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老师便是指引我们如何进入学习状态的“引导者”。让学生快乐、满足的时候,教师也可实现自己的精神愉悦。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的汲取过程中应从学生自我世界观塑造形成,良好心智模式的培养以及获取授人以“鱼”还是“渔”能力的形成上得以实践与提升,我认为这才是高校教学实践的目的所在,而传统教学方式黑板教学应该保留他的一席之地。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校教发【2013】58号

参考文献:

[1]梁嵘.试论高职宪法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方式[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126-129

[2]苍丽娜.浅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120

[3]韩卫平.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J]卷宗,2008,(7):47-48

[4]孙立新.行动学习与心智模式的改善[J]中国科技博览,2009,(36):96-96

[5]袁丽萍.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5):122-122

[6]李江龙.浅谈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2):178

[7]康钊.浅议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及其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57-58

[8]孙洁琼.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