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实效高三
作者: 袁勤摘 要:江苏省高考政治2008年开始学业水平测试的历程,等级达B即可。政治从此只能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师教学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个人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积累起来的基础和学习的动力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采取隐蔽的办法,把高三的学生分为三种层次,并采取不同的施教重点和策略,努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高三一年的政治复习迎考的过程中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关键词:因材施教; 优上加优; 夯实基础; 情感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33-002
为了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规范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要求,江苏省高考政治科目从2008年开始学业水平测试的历程,等级达B即可。政治只能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同行们整天在纠结中度日。本着课改的初衷和现实情况的需要,我们不需要这么纠结和痛苦。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高三一年的复习迎考过程中都能有所得。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的多,学的少教的少,学的快教的快,学的慢教的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1。高三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各自的情况有所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无论是课,还是学生,都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积累起来的基础和学习的动力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我们采取隐蔽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三档。具体做法如下:
一、优等生:优上加优,锦上添花
这里的优等生主要指成绩较优异的、基础较扎实的同学,这批同学在识记方面基本没有问题,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学习动力也强,教师在平时的复习中主要关注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使等级从B+到A,从A到A+,尽量能做到优上加优,要达到这个效果,需重视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1.误区点拨,提升思辨能力
这部分同学识记关已过,重点是对误区的点拨和拓展上加大力度,如第一课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知识点的阐释部分,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教师可以进一步升华,人们为什么要交换?为什么能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决定了商品需要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能够进行交换。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体现劳动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引申出商品生产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消费者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再进一步引申,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吗?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吗?通过这种辨析,让学生理解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区分该物品是否是商品的本质特征,有了价值就一定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商品。
2.思维拓展,提升整合能力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单纯的考查某一个知识点的题目很少,重点是综合能力的考查。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和梳理的能力。如复习劳动和就业的考点时,回答为什么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时,通常根据书本一般讲到就业的意义和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但综合整本书可以涉及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可以形成以下概括:
3.真题训练,提升解读信息能力
近几年的江苏卷注重将基本观点考查与思维品质考查相结合。试卷借助于新材料、新问题考查考生对基本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考生必须自主地从材料中提取和解读信息,把握问题的指向,经历一个分析、比较、阐释、论证、辩驳的思维过程,才能有效地解答问题。如2012年的江苏卷第34题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及不同企业的对策,书本上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需要学生能够正确解读试题信息,调动和运用自己知识库中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从而较完备的描述、阐释、论证问题。这些题目给出的材料对考生来说都不陌生,对能力要求比较高,试题保持了一定的探究性、开放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考查他们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平时的点滴培养,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针对性强的题目。
二、临界生:夯实基础,力求稳定
高三存在着一批同学,语数外的总分忽上忽下,如果达线,就需要选修科目为其保驾护航,否则选修科目就成为鸡肋。对于这批同学一方面需要夯实基础,对该科目的位置需拿捏得当,同时还要情感鼓励,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
1.强化主干,夯实基础
1.1识记关。由于该部分同学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三门主课上,要确保三门总分能够上线,所以选修课目政治的学习需要“抓大放小”。首先考点所要求的主干知识需表述严谨完整,要细致地把握知识点。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给几分钟围绕知识点进行快速记忆,然后通过抽查、自查等方式落实。如在复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就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进行记忆,然后在学案上填空,以达到自查的目的。
1.2体系关。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凝聚成线,让学生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图,便于学生在解答论述题和分析说明题时能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找到各个知识的联接点,也便于建立解题的宏观思维。我们可以按照书本原有的体系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涉及到消费,可以想到哪些相关知识点,有消费观、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心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做一个基本的回顾,这对于解答综合性的题目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离开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情感激发,调节情绪
高三的临界生往往心理负担过重,一方面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美好的憧憬,但是中等生由于自己在学业上的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时刻处在危机感之中,时常处在紧张焦虑的状态。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抱有殷切的希望,并为孩子的升学做出极大的牺牲,无形之中对孩子形成极大的压力。
文科班的部分女孩子,上了高三之后,由于学习要求的提高,变得越来越吃力,面对家长的殷切希望,往往形成极大的自责和内疚,虽然越来越努力,但是始终无法达到较满意的效果,如有个女孩,小学初中成绩都很好,而且自我要求高,上了高中之后学起来比较吃力,尤其是进了高三之后,对待各门课的学习有些应接不暇,考试自然也不令人满意,有一次考完之后,她趴在桌子上哭了,我和她讲了自己和她类似的高中经历,其实未来没有你想的那么糟,只要你坚持,只要你努力,心态保持平和,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能说这种面对面的谈心对她有多么大的触动,但至少让她知道她有希望,有继续努力的方向,哭过之后能够继续逆风飞扬。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个性也有共性,我们作为政治教师,有引导他们更好地解决应试的任务,同时我们也要担负起情感疏通的任务,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励之以意,导之以行。
三、“后进生”:重在激励,逆风飞扬
“后进生”针对的是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高三是高中最为关键的一年,绝大部分同学都在认真地学习,态度都比较端正,但也存在着极少数的同学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而且态度也不认真,作业做得很马虎,如果老师不及时督促,作业也不交了,上课要么是不听,要么直接睡觉,要么在看小说,给人一种破罐破摔的感觉,我个人觉得对于这部分同学也要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勉励他赶上来。有一个男同学因为高一、高二没好好学,高三就更谈不上明显的进步,很有些自暴自弃,上政治课更是在开小差,有几次喊他回答问题,他都不知道我问的是什么,如果从现实角度看,政治成绩对于他来说也无用,似乎也可以不管他,但是从情感来说,还没有到高考,结局也还没有出来,过早地下结论不管他也是一种不负责任。有一次碰巧经济生活的选择题当场练习,他做的挺好,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在班级里表扬了他,还说了一段勉励的话,大意是不管别人怎么认为,没有人能挡住你努力的步伐,结果没出来,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局,除非自己放弃自己。顺便还说了一个同学曾经高考成功的案例,看得出来大家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触动,不知道这个孩子以后高考能否令他自己满意,但可以看见的是他上课开始基本跟上授课步骤了,我很欣慰。
高三的政治复习可以说短暂又紧张,作为政治老师的我们,努力使每个同学在政治课上能够有所得,不论是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和情感方面,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使我们的高三复习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钟启全.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2]沙培宁.基础教育的使命——努力办好优质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小学管理,2004(3) 第8页
[3]宋承惠.夯实基础,凸显能力,重视体验,关注热点,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1),第60页
[4]卢惠斌.关注有效提问,提升思维能力,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1),第22页
1钟启全.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