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综合实践兴趣培养方法初探
作者: 王春雪
摘 要: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初中生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轻松、愉快、有趣,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颖; 神奇; 趣味性; 成功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27-001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活动性。开展初中数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用“新颖”有趣的教法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这就要“在学生面前提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好奇感。这种好奇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就越迫切的想知道、思考和理解。”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善于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从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到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内角和》中,教师可用“猜”的方法,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个任意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课上,当学生说两个内角的度数后,教师一一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惊讶之余急切的想探寻其中的奥秘,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用数学“神奇”的内在力量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材料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又具有较强的开阔性和简捷性,它让学生在具象与抽象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时空转换。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向学生展示了各种特殊、巧妙、丰富的数学形式,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所以,活动中要注意运用恰当的呈现方式,努力把数学的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
例如在苏科版七年级《字母表示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探寻神奇的数字“黑洞”》:任意找一个3倍数的数,先把这个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都立方、再相加,得到一个新数,然后把这个新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再立方、求和,重复运算下去,就能得到一个固定的数T是多少呢?
通过相关知识链接,我们知道“黑洞”原指非常奇怪的天体,体积小,密度大,吸引力强。初中的数学学习中,有些数字或代数式也有类似的“黑洞”的现象,满足某种条件的所有数,通过一种运算,都会被它“吸”进去。我们可以举数3,33=27,23+73=351,33+53+13=135,13+33+53=135……最后我们发现T等于135。像这样的题既有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这样的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激情很高。
三、用数学的应用的“趣味性”来诱导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价值非常广泛的学科。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恰恰体现了这种应用价值。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解决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关联,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变得丰富生动活泼,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这样的“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动力。
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全等图形》的《丈量与测试》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小明站在堤岸的A点,正对他的S点有一艘游艇,他想知道这艘游艇距离他有多远,于是他沿堤岸走到电线杆B旁,接着再往前走相同的距离,到达C点,然后他向左直行,当看到电线杆与游艇在一条直线上时停下来,此时他位于D点。那么C,D两点间的距离就是在A点处小明与游艇的距离。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通过分析,本题的问题是C,D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等于在A点处小明与游艇的距离,可以转化为问题线段SA=DC;而这两条线段在△ABS和△CBD中,只要证明△ABS≌△CBD即可。而本题的另一关键之处就在于通过阅题后探究哪些条件是已知或可测的,显然∠ABS=∠CBD,AB=CB是已知条件,而CD则是可测条件。这些问题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用数学学习的“成功感”来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形成的,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相机鼓励,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当学生独立地探索某个问题时,要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仔细观察,你一定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学生就能积极运用知识去考量问题,使思维进入“竞技”状态,一旦成功,他们就能获得探究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思考认识停滞于某一个认识上时,要注意巧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时,要注意予以适时点拨,使其“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引导他们“举个例子试一试”,“反过来想一想”……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让学生每一次学习活动都能试探到成功的“味道”,让每一次成功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的引导学生向知识学习主动发起挑战,去追逐一次次的成功。最终形成“成功——生趣——再成功——再生趣”的良性心理品质。
五、用正确的学习目的去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产生稳定、深刻的兴趣,还必须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要根据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内容,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各种生动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做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前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具使用的准备工作,课堂活动时空延生与活动内容的拓展工作,使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变得有的放矢,活动层次鲜明,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有内涵,从而避免活动无序,主题不突出,形而上的活动,最终实现用正确的学习目的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学习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好学、乐学、想学,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能动、创造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