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姚万成 袁晓红摘 要: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无疑将极大地影响当前教育的现状,学校已建立现代化的教育装备,信息技术将成为学生和教师探索初中化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但是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滥用多媒体教学和设计教学容量过大的现象,给教学带来弊端。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教学; 利弊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32-001
当今社会是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而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是信息技术的课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教育不再仅仅是“粉笔、黑板加嘴巴”的传统模式, 信息技术已经进入教学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必然会成为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化学教学的促进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教学形式正向开放化和多样化迈进,这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促进了教师角色向现代化的转变,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1.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信息技术的运用可突破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学习的11%是通过听觉获得的,而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图形和画面虽不是语言,但却比语言更形象、直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实现抽象与具体、动态与静态、微观与宏观的交互,使教与学变的易于展开,再加上计算机模拟出的生动画面,可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授原子核结构时,利用计算机制成的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空间结构和电子绕原子核旋转情况,这样可轻松的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
3.信息技术可完美实验,弥补不足
我们知道,初中化学有些实验在现有的条件下做是很难的,即使做了,过程也可能不甚理想。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大多数农村初中这个实验是不能完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动画模拟,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样的效果很不错,当然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有时需要模拟一些错误的操作,如果用真实材料去做,一方面可能存在着危险,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时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就会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错误操作,既能避免实际操作带来的危害,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避免了实际操作带来的一些缺憾与不足。
4.信息技术可拓展教材,贴近生活
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章节间知识相对联系性较强,并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又较少,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
5.信息技术可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多、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每节复习课的内容都非常多,用传统的复习方式很难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特别是实验是复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难以把大纲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装置都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若利用电脑模拟,再现实现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不但提高了课堂容量,还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的不合理使用
1.用课件模拟实验替代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
有的教师为了达到省事和理想化的效果,用课件模拟实验替代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能以其强大的功能为化学实验注入生机和活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却无法达到实际动手操作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亲自动手经历实验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2.盲目套用他人课件,不切实际
信息技术教学要以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注重择优,千万不要图省事,照搬不误。最好是根据教学情况、学生实际和教者风格自己制作课件。
3.信息技术因容量过大、过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足
化学新课程要求教学应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只考虑到规范、易操作,内容过于丰富,却忽视了对学生思考空间的设计,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不断变化的屏幕上,忽视甚至来不及分析重要的知识点,当然教师也只是疲于对鼠标的点击,一堂课下来,其实际效果就可想而知。
总之,任何事物都具有辨正性,信息技术当然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虽然是先进的,但它不是万能的,使用时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适时、适度。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对象慎重的进行选择,在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方用、怎么去用,一定要仔细而认真的去研究。我们只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辅助于教学、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