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融入科技教育活动的探寻
作者: 王健摘 要:兴趣是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最好的老师,而科技活动在我校开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科技活动的乐趣,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尝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将科技活动的教育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 融合; 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33-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教学中,老师们除了一味的要求学生加倍努力获取理想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别忘了在中小学生的小小头脑中种下科学探究的萌芽,这可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源泉。
科技活动作为我校的传统特色教育,一直都开展得如火如荼。前几年学校又斥资设立校机器人工作室,但随之而来的困扰是:和小学、初中相比较,高中学生时间更紧、作业更重,系统有序地开展科技活动受到一定限制,这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
在我们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何尝不是面临类似的问题呢?如何充分认识学生、教师与计算机的特点,从而达到学生热爱这一学科的可持续性。笔者尝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将科技活动的教育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就简要谈谈笔者的几点具体实践。
一、科技特色教育促进师生间更加融洽、和谐的关系
学生一进入高中开始课程学习,绝大多数都被繁杂的文化科目压得透不过气来了,普遍不太爱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掩藏自己的个性。而像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师身上的责任与压力就更大了。假如沿用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不苟言笑,态度“威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下降,进而整个学期的课堂效率也相对低下。
故每学年新学期伊始,笔者就在各班选拔几位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机器人科技活动或信息学奥赛的兴趣小组。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充分调动这类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中起到“鲶鱼”作用。使得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师生之间关系始终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进行,学生也不会感觉到课堂的枯燥与乏味,课堂效率自然而然会有不小的提升。这些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俨然成为了一个个“小老师”,每节课都在充当着课堂“催化剂”。
通过这些同学在班级教学中的榜样作用,让绝大部分同学能体会到程序设计过程的严谨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功乐趣,消除少部分同学对编程加工的恐惧心理,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起点。
二、在科普活动场所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而是思考力的培养者。”尤其在信息技术学科上,内容的更新日新月异,学生单凭学习多年前出版的教材内容,根本就很难建立对最新科技水平发展进度的直观了解。如教材上对未来某些科技产品的展望,要么是纸上谈兵,要么是现实中早已实现,学生听来索然无味。
笔者选择的是带领学生直接脱离机房教学,来到科普活动场所,让学生直接动手来参与实践,开阔视野。如在讲解到“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章节时,带领学生来到机器人工作室,直接开始实践教学。对整班进行分组,分别开展“人形机器人”全能挑战赛,好玩的“变形金刚”独立完成各种高难度任务,瞬间吸引全体同学的目光。足球机器人2vs2攻防pk,要求操作者完成赛前的一系列机器调试任务,这个从外观上观察一点也不像机器人的设备,通过红外传感器自我找球选择进攻或防守,引来不少同学惊叹。VEX工程挑战赛,要求学生除了具备熟练的操控能力外,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完全是人与机器人综合实力的较量。在不知不觉中,一节信息技术课或者可称为科技活动体验课就这么愉快的结束了,学生意犹未尽。
三、科技特色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
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变革是建立在“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软件普及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班级内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两级分化,久而久之,造成了少部分学生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以及破坏电脑的不良习惯。而如果教学中充分考虑班级内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对部分学生的关心与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
去年笔者所教的高一某班张同学,凭着自己对计算机程序的浓厚兴趣,直接恶作剧将教室中教学用的计算机“折腾”成中毒状,造成老师无法正常开展多媒体教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拿他没办法。自从加入信息学编程社团后,张同学一改原来懒散的学习习惯,每次活动都能主动听讲做笔记,回去认真自学pascal语言的相关内容。在社团活动结束后,我单独和他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其积极探索分析问题,并把对编程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最终该同学在省信息学奥赛中取得了省三等奖、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有了此次的成功体验后,也激发了张同学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文化科目的学习都有不小的进步。可见开展适度的科技活动,在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上确实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提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高中生的信息素养,而适当的开展一些科技活动,恰恰对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很有益处。
如报名人形机器人全能挑战赛的同学,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活动,基本掌握了人形机器人的接口驱动的安装,图形化编程的基本应用,以及遥控器的熟练掌握等能力,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通过机器人程序中图形化的逐帧编程的锻炼,对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程序设计又有了很直观的体验。又如在本校熟练操控机器人的经验积累,到现场参赛中突发状况的灵活应对,又锻炼着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和敏锐的判断调整能力。这种体验对学生今后学习和使用好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都有极大的帮助。
总之,如何更好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笔者也只是刚刚开始探索。学校科技活动的教育之路还很漫长,信息技术教师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将科技创新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开创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勇,李莉,谢利民.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顾志跃.论学校科技教育创新,中国科技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