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业余训练中开展“团队教育”的探讨

作者: 钟刚

摘 要: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团队精神”的作用也被凸显出来,被人们所认识并重视。学校运动队运动员之间竞争意识强烈,但由于大家都各自为阵,虽然个人运动能力有明显提高,但团队精神明显缺失,这一显著的特征对整个队伍健康发展,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不利的,特别是团队项目中,它的危害是巨大的。如何在业余训练中以“团队”为核心,运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努力培养运动员的团队意识,树立一种以团队为荣的团队精神,让运动队更具凝聚力,这是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必须重视的。

关键词:团队精神; 团队心理; 团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54-002

一、团队精神体现的案例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专家给一群小学生出了一道测试题。一个瓶,瓶里有六个乒乓球,每个球都用细线连着,瓶口只能容纳一个球通过,要求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球都一一取出。几个小组的同学,各人都想在第一时间内把球取出,结果在瓶口形成堵塞,谁也出不去,只有一个小组成功做到了,他们采用的办法是六人形成一种配合,依次从瓶口出来。这道测试题考的就是团队有无相互协作精神,就是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

二、团队精神的优势

当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班级中表现自私、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是不符合教育目标的,这样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也是很难立足的。为此,作为教育者不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在体育训练教学中也应培养运动员的团队精神,这样就能很好的促进运动员相互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敢于竞争的个性品质。所以,在小学体育训练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在训练教学中为运动员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使他们在相互合作中发挥特长,在交流中培养感情,在竞争中凝聚团队精神。

三、团队心理定义

团队心理定义是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导下协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行为倾向。在学校则表现为:无论班集体还是小集体的成员都具有归属感、团体荣誉感、从众感、认同感和团结互助感等心理。学校业余训练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管理过程,即体育教师(管理者)对运动员(被管理者)学习行为进行控制调节的过程。因此,在业余训练中如何运用团体心理和规律,对于培养运动员的团队精神和业余训练效率好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体育教师在业余训练过程中应使全体运动员的思想和行动一致,严格地按照训练程序完成训练任务。而要想使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一致,教师则必须掌握全体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倾向,我们称之为团体心理。掌握了运动员团体心理活动规律,对业余训练的科学管理极为有利。

四、团队教育具体操作

1.运用归属感心理,增强运动员的进取心

归属感心理,即是指团体中的成员都有属于这个团体的心理感觉。这种心理产生是由于人的本性需要所致,即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渴求友谊,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个人的能力才华的展现均需要在团体中才能实现。每个运动员都有这种心理,体育教师如果较好的进行引导,使运动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进而产生积极效应,为业余训练的开展增加凝聚力。

例如学校各个训练队中多多少少有那么几个相对来说的“体育差生”,由于学习方法不佳,或者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训练效果差等,导致他们在训练课上沉默寡言,顾虑重重,甚至有厌训的心理。体育教师要主动的帮助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手把手进行指导,当他们获得成功时要及时表扬,在教师的影响下,队中其他的队员就会去帮助他们,督促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伴的信任,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阴影,使他们渐渐产生归属感,尽快融入集体,健康快乐的成长。

2.运用从众心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从众心理,就是指一个人由于群体的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于跟大多数人一致,在心理学上又叫从众心理现象。学校业余训练队是由各年级少部分学生组成的一个群体,每个运动员的言行都会在群体的影响下或制约下不由自主地从众,规范自己,融入集体。

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在业余训练中应多进行分组练习或分组竞赛,要明确要求,对表现好的组要进行奖励,对表现差的组要批评,对进步大的组要加分,团结协作的组也要加分。让运动员明确只有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才能获胜。个别运动员“形单影只”,形势所迫,只得“从众”,从而按训练要求完成训练任务。当然通过观察,我们也可以发现,关系较亲密的运动员之间必有一个人是其他成员依附的对象。因此,要调动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必须首先正确的引导他,调动他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更快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3.运用认同感心理,加强相互间的关系

认同感,是指团体成员对同一语言、行为和态度,对本团体内的人员具有更高的接受度、评价和支持度。人们在交往中有这样的体会,对你提出一个完全相同善意的意见,如果一个是知心朋友,一个是关系一般的人,你会乐于接受朋友的意见,而对后者嗤之以鼻。这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人的心理距离导致的。

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在运动员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运动员自愿的原则,这样分成的组基本上都是好朋友,相互间如有不妥的地方,经同伴提醒后会很快的纠正。当然教师也要放低自己,融入到运动员中,和运动员打成一片,这样运动员对你的建议就会言听计从,训练工作就能顺利进行。

四、运用团结互助感心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团体中的成员能将其他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当做自己的来看,且能共同承担,称为团结互助感。运用这种心理在体育中可以让学生相互激励,相互纠正动作,练习时可以相互进行帮助和保护,以便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进行跨越式跳高训练教学中,会有部分运动员对于极限高度有惧怕心理,往往跑到栏前就停下,害怕跳不过去,害怕摔倒丢脸,害怕其他运动员的嘲笑。其实,他并不是跳不过去,他缺的是老师和其他运动员的鼓励。所以,这时候,教师激励的目光和话语,运动员之间相互激励的言语,会使该名运动员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到教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提高他克服困难的决心,鼓起他的勇于进取的勇气。同时,教师应在训练课堂中多创设一些团体合作项目,能让运动员在练习中体验到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得靠大家同心协力,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总之,通过实际训练教学的应用发现,训练教学中从团体心理着手,培养运动员的团队精神,可以有效的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使运动员有机会在无压力、轻松的气氛中,对同伴的动作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促进其认知、情感的发展。运动员在训练课堂上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学习,发现问题并能在小团体内部共同解决,共同提高,有利于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对提高课堂训练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以合作为主,团队竞争为辅,竞争与合作并进,使训练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愉快。大家为团体而奋斗,紧密配合,彼此帮助,取长补短,构建了平等、和谐的关系,也为教师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训练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洪春.《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0年34期

[2]黄建蓉.《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体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3]宋成刚.《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年09期

[4]裴浩淋,孙健.《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唐光旭,庄克智.《浅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3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