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课堂“愤悱态”学生的引导

作者: 谈彩萍

摘 要:学生处于“愤悱态”,指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中,却存在解决问题的困难,处于迷惘、矛盾的心理状态,或因考虑尚未成熟等因素,学生呈“欲言又止”的情态。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抓住引导的契机,采用“旁征博引、步步追问、全息视点、提升语言、转变方式”等手法,促进学生在“愤悱态”中思维火花的迸发,弹奏出课堂引导的艺术之曲。

关键词:愤悱态;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68-00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用今天的话讲,“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存在困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处于“愤悱态”的学生在课堂中常常表现出以下几种情态:

一、思而不得愈迷惘

学生能紧紧围绕教师的问题加以认真思考。然而,“剪不断,理还乱。”这种情态的学生往往展露出凝神看题,却思绪滞塞,一副思考而迷茫之态。此时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思考的“线头”,一个思绪的“导引”。

二、心有所思犹存疑

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一定的理解与看法,但心中犹有疑问,这个疑问横亘心中,使其对自己前面思考的答案呈矛盾心态:一方面觉得答案应该如此,一方面内心中又觉得可能并非如此。

三、欲言又止难表达

这种情态可能是学生对问题已有自己的明确理解,但是却不知如何措词表达,导致“欲言又止”。

四、蜻蜓点水意偏颇

从“蜻蜓点水”一词即可看出,这种情态的学生对问题有所理解,然而,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常常语言过于简短,导致在表意中不能明晰地传递自己的真正理解,造成了表意的模糊性、片面性甚至偏离了自己的本意。

处于“愤悱态“的学生,思维处于积极投入状态,这正是教师进行及时引导与启发的有效契机。及时地把握住此时的“导引”点,将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引导“愤悱态”的学生呢?

一、旁征博引使其“触类旁通”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对文本重难点理解的需要,可及时的进行“旁征博引”。如浙江省的王敏老师在执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时,学生初读全诗,对“遗民”一词未有理解。这时,教师及时地介绍南宋的历史背景,紧接着再配上“金戈铁马”的音乐,音乐中夹杂着妇女和儿童的哭声。而后让学生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未言一语,但学生在想象与讲述中已自然而然地明白“遗民”一词内蕴的沉重含意。

二、步步追问使其“深入根由”

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回答问题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当学生回答语言缺乏有效组织,表意上显得偏颇时,教师要及时通过追问的语气、追问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纠正偏颇的理解;当遇到文本可深入生成处时,教师亦可追问,促进学生思维拓展延伸,产生思维的“高潮”。

三、全息视点使其“融化矛盾”

学生在理解中心有存疑,产生矛盾感。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以全息视点的方式来阅读文本。全息视点是指让孩子们将视点流于全文,上下贯穿,前后文联串一起,从而掌握情节发展的前因后续,解决问题矛盾所在。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教师提问:“蔺相如是否怕廉颇?”有的学生说“怕”,有的学生说“不怕”,有的学生甚至说“可能有点怕,也有点不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全文,从文中具体找出相关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学生透过全文,找到以下句子:“我并不怕他。”“还是以和为贵!”“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以及“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一点你想过没有?”等,深深感受到蔺相如并不怕廉颇,而是顾全大局。

四、提升语言使其“立体形像”

面对学生欲表达却因词汇贫乏,使得不能有效地流露内心理解的无奈,而对学生因本身积累的薄弱造成的表达语言的简单浅显,教师应及时地加以语言提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更多的表达词汇与交流方式,从而不断地精炼自身的语言结构,自身的表达“立体形象”。如窦桂梅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学生初对洪教头的印象只是停留在“骄傲、狂妄”之上,这时,窦桂梅老师及时抓住了三个“来”字,展开了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剖析:

生:(朗读)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来!”

师:“洪教头先脱了衣裳”,那叫——摩拳擦掌、赤膊上阵,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

生:(朗读,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来!来!来!”

师:接着,洪教头“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这是干什么?

生:看我怎么教训你,带着胜券在握的喜悦,炫耀地说。

师:那就请你带着炫耀的语气再来读——

师:别忘了洪教头是当一切准备停当,运满丹田之气,最后才喝道——生(带着“喝”声)“来!来!来!”

师:这人要露脸,墙城都挡不住。这场比武宛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这要是李逵,肯定也跟着喝道“来来来”,我怕你这鸟人怎地!

五、换方式使其“心领神会”

一些课文中的问题理解,学生虽心中有所理解,但找不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中相关的词句加以表达。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转换方式,通过表演、绘画、情境渲染等方式,使学生在心领神会中理解。虽未有语言的明确解答,却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教师无论旁敲侧击,还是寻根究底等等,都用自身的教学艺术“轻弹慢奏”,演奏着课堂教学艺术,启引“愤悱态”的学生明真义,闻真识!

参考文献:

[1]仲建平.让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J]教育育人,2010,(22):57-5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