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呼唤自然之美

作者: 王静

摘 要:追求完美固然没有错,但不能因此让课变得机械、变得臃肿,我们更应追求语文课堂的灵动,追求语文课堂的自然真美。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给予学生真的自主,以真情和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

关键词:目标实; 真正读; 真自主; 真扎实; 真书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85-001

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灵动的,追求语文课堂的自然之美,真实之美一直是我们的目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出持久的生命活力。

一、真正读

咬定青山不放松,新课标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阅读教学重在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语文课堂要以读为本。语文课堂上,琅琅书声最美,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便成了一幅幅画面、一段段音乐。它用声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于是,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成了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甚至于部分教师放弃了应有的“导”,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一读到底”的局面,出现了许多读的怪现象。

1.随心所欲的读

经常听到课堂上老师这样的要求: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好好读一读,自己研究一下。表面上看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往往一头雾水,看其他同学都在读了,只能漫不经心地也读了起来。这种“喜欢读哪就读哪,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的读书方式显然毫无目的性,也毫无要求可言。

2.囫囵吞枣的读

课堂上老师经常关注: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够根据初读来谈谈理解,往往各抒己见,很多老师学生谈完了之后就没有下文了,马上开始再一轮的读。往往没有从字、词入手去读,在似懂非懂中匆匆而过,匆匆而读。

3.徘徊不前的读

因为尊重学生的个性读,很多老师觉得无论学生怎样读,那都是他的个性朗读,于是没有中肯的评价,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提高……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不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而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刻意地让学生挤出来的。这些朗读失去了应具有的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去原原本本地老老实实地读书、感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受到课文的感染,即所谓“披文以入情”。那么,学生良好的语感从哪里来呢?没有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积累是无法获得良好的语感的,诵读则保障了语言文字的大量积累。而少年儿童的记忆力非常强,很多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要求学生对许多优秀的篇章做到诵读,将有助于其语感的提高。

二、真自主

真正的课堂是求“真”的课堂。一提“自主学习”,不少教师便将之理解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挑,学习方法由学生自己选,结果走入了自主学习的误区。自主学习成了自由学习、自愿学习。学生表面上获得自主的权利,可都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长期如此,反而造成了学生能力低下,智力发展一般。我国教育专家庞维国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文中指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识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如何,关键是教师的“导”,要导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导在学生困惑迷茫时,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让语文课堂真正做到自主。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为什么廉颇一再挡蔺相如的道呢?我先引导学生专心阅读下文,读完后对问题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肯定是蔺相如得罪了廉颇。”有的说:“廉颇太意气用事了。”……有的甚至找来资料查找原因,此时,教师适时介绍《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在疑难之处不妨“放一着,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学生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

三、真书写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很多老师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漂亮的“电脑楷体”,然后再让学生读读,随后出示写字要点提示,接着便让学生认真地照字临写。记得一节语文课最后,我先请学生“读帖”,“读”完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于是,我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接着,我边讲边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只是赞叹我写的字漂亮吗?

语文课堂呼唤自然之美,真实之美,师生在课堂上都回归真实、自由、个性的状态,说真话,吐真情。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天成的境界,在于营造一种自然的氛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训练,有所体验、感悟,受到熏陶,进而唤起学生的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