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德育课的应对策略

作者: 李伟

摘 要:大众传媒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影响非常深远,只靠德育课无法与之抗衡,但是德育课绝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要的引领作用,德育教师应当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关键词:大众传媒; 负面影响; 德育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122-001

大众传媒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或工具。现代社会,主要的媒介有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电子游戏机、录音带、录像带、互联网等。毫无疑问,大众传媒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它可以使人获得大量的知识,开拓人们的视野。对学生来说,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扩展知识和视野,丰富人生经验,促进学生思考,刺激学生想象力等等。然而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它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负面影响的主要表现

1.大众传媒渲染的不良信息容易造成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错位

广大中学生日常接触面过窄,直接经验太少,往往靠大众传媒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加上中学生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东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或改变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

2.大众传媒的片面报道和主观色彩,容易给敏感的中学生造成认知偏差

由于媒体的广泛宣传,许多中学生产生盲目的崇拜和模仿。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偶像崇拜和模仿是中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历程。但中学生过度偶像崇拜,造成宝贵的岁月虚掷在幻境中,对成长是种阻碍,缺乏正面意义。

3.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学生在扩展世界的同时,也影响了正常人际交往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电声媒介的发展,学生的世界变大了,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可实际上又使青少年的活动世界变小了。青少年迷恋于看电视、上网,很少出去与人交流。有的可持续几小时坐在电视机前一动不动,产生了“僵尸观众”;而有的则沉迷于网络,沉迷于电子游戏,沉迷于电脑的虚拟空间里,对真实的世界漠不关心,一下线就不适应。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得不到现实的满足,从而影响自身的发展。

二、德育课对于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1.主动释疑,将其贯穿于德育课堂教学之中,发挥德育课的显性课程作用

显性课程,是教学计划内的与学科相联系,并由教师经过组织而教授的一系列学科。它有规定的教学计划、指定的教科书。德育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应当主动出击,结合现实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在讲授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对于大众传媒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予以批判,充分发挥德育课显性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2.组织热点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使学生在争辩中明白事理

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据说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所以,要想使学生真正明白事理,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己说服自己,许多工作就迎刃而解了。为此,我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曾经组织过许多次讨论会,会议的主题都是学生困惑的或者有争议的和感兴趣的。例如“爱情和婚姻”、“有神还是无神”、“怎样与人相处”、“个人崇拜与偶像”、“金钱的力量”、“富裕与贫穷”、“人生的价值”、“网络的利与弊”等等。每次讨论学生都准备得非常充分,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是结果都朝向我预期的目标迈进。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事理,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成熟了人生。

3.设立德育隐性课程,寓教育于无声之中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文化或社会文化中所具有的教育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并非与某学科直接关联,亦非由教师直接教授。它包括校园环境、学习风气、师生关系、学校的第二课堂和文化渗透、媒体传播、流行时尚等多方面。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须有机融合,不容分割。

大众传媒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只靠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开辟学习园地,专门用以“挑刺”。鼓励学生时时留心各种媒体的报道,把学生自己认为有问题的报道以书面的方式张贴到学习园地中,可以附带自己的观点,供其他学生讨论和参考。

(2)开设影视鉴赏课,并要求学生在每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要写出观后感,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组织各种文体活动,鼓励学生从事正当的和有益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体合作意识。

(4)专题报告可以就某些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解,从正面进行引导与教育。

(5)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利用班会时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大众传媒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影响非常深远,只靠德育课无法与之抗衡,但是德育课绝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要的引领作用,德育教师应当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