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技术课程校企一体教学改革

作者: 王新青 王红伟

摘 要:本文针对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校企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以适应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与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对企业供配电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矿企业供配电岗位技术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供配电技术; 校企一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M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139-001

供配电技术主要是解决工厂企业电能的供应与分配的问题。供配电技术课程(以下简称“供配电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供用电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对于培养电气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帮助学生就业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宽、工程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其各章节内容较为独立,且学生在学习中对该课程包含的知识难以形成整体的认识。该课程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有利于教师施教,但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术却大为不利。

1.供配电课程的教学现状

1.1课程的设置现状

供配电课程学习的前导专业基础课程是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等以弱电控制为主的课程。当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是高素质的技术与技能复合型的专门人才。电气类毕业生仅具有弱电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的电气类毕业生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到工矿企业从事供配电工作,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在电气类专业中开设供配电课程。

1.2理论的教学现状

供配电课程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内容不仅涉及面广,而且要求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为达到其教学目标,过去该课程教学安排有72学时,然而随着学校近几年对课程的不断整合及学时数的不断压缩,该课程目前仅安排48学时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将势必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1.3实验的教学现状

供配电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供配电技术实验(实训)设备的台套数有限且为强电设备,学生的人身安全难以保障等原因,一些操作性强、设计性要求高的实验(实训)项目难以保证。

1.4学生的学习现状

供配电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而复杂,且概念抽象,导致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有难度,理论与实际联系不起来,越学越糊涂,学习兴趣不高,认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

2.校企一体,深化教学改革

2.1转变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理念已从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向目前的“理论结合实践,更注重实践”转变;教学方法则由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法向目前的“项目式”、“任务驱动”、“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法转变。对教材内容,目前主要以专项课题的形式组成模块化教学,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有机联系,将理论知识与每一个专项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现代化教学条件,重视平时资料的收集,密切关注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将工程中的案例有机地融入到理论教学中,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延伸课堂教学,加强课外师生的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2企业一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1.1依托企业,强化现场教学。要利用校企一体的办学机制,聘请具有一定生产经历的能工巧匠(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以加强对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的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能充分吸收能工巧匠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学生尽快熟悉岗位,成为职业人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

2.1.2根据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任务。例如在变配电所继电保护教学的设计阶段,可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设计要求,设计不同的继电保护方案,并根据经济比较作出合理选择。

2.1.3在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企业生产需要,确定项目。选定若干个供配电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设计项目,以此为导向,让学生完成系统设计的整个过程,以培养供配电系统安装维护岗位应有的技能。对综合性电气设备的操作系统采用现场教学法,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种电气设备的工作方法和流程。

2.3资源共享,人才共育

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利用校企一体的机制与昆钢动力能源分公司的能源车间、四总降压站、五总降压站密切合作,采用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交替方式进行。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根据岗位需要共同商定供配电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由于供配电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教学难度较大,从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角度出发,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时,应以整个企业的供配电系统为主线,由浅入深、从一次回路到二次回路介绍课程的相关内容,同时穿插补充有关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和检修的规程,以及电气设备的型号、结构、原理、选用等知识,再结合倒闸操作、继电保护、二次信号回路、自动装置、变电所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等各项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电气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供配电系统的整体概念。

另外,通过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共同实施教学,不仅解决了学生实验(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还解决了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迅速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的。

3.结束语

通过校企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形成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教学的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质量,适应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术与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力地保障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掌握,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将很快胜任本职工作,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就业的竞争能力。从毕业生信息调查情况反映来看,学校供用电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能较快适应企事业单位供配电方面岗位的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刘介才.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刘宏涛.高职院校生产性实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4):69-7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