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作者: 姚润丽摘要: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全面提高。而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
关键词:兴趣;自主探究;实验;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04-001
兴趣是相对于人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因素而言的“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它对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主动l生和积极性起着重大作用,是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历来都被重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总结几年来从事教学的经验,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县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联系了学生熟悉的物体——苹果导入问学生:生活中吃的食物有哪些?
生:梨、桃子、面包、生日蛋糕……
师:你们喜欢吃这些食物吗?
生:喜欢。
师:如果把一个苹果分给四个人来吃,该如何分才公平?
生:每个人分的大小一样。
师:很好,我们把一个物体分成大小一样的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那么如何分才能分出这个物体的1/5、1/3、2/6呢?
生:(1)把一个物体分成大小一样的5份,取其中的一份叫做1/5。
(2)把一个物体分成大小一样的3份,取其中的一份叫做1/3。
(3)把一个物体分成大小一样的6份,取其中的二份叫做2/6。
师:这个大小一样在数学上就叫作平均分,所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叫做它的1/4。
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明白学习就是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营造一个活跃、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让学生通过实验促使他们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实验活动,使学生能在实验活动中学习科学,感受身边的科学,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和掌握,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都在家烧过开水,壶里的水被烧开后,为什么会往外溢呢?
(1)壶里的水开了,水的体积变大了,热气把水从壶里挤出来了。
(2)壶里的水开了,水的重量增加了,水壶里水放不下了,于是就溢出来了等等。
面对学生依靠生活经验做出的猜测、假想,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再把问题抛给学生,组织、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对于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验、假设,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水烧开后往外溢呢?经过讨论,又设计出了“烧杯里的水在受热受冷的条件下有何变化”的实验。“怎样使烧杯中的水受冷受热呢?”学生很快地提出:可以放进热水里,用酒精灯加热;放进冰箱降温。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中关注学生的进度,随时进行指导,确保实验的成功。当得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继续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液体:香油、醋、酱油等。让他们继续研究,使他们感到实验非常贴近生活,为他们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设疑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自主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反之,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学习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我提出“小白兔和小灰兔各做了什么事?”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小白兔不要老山羊送的白菜,他要了一包菜籽,自己种菜,结果有了吃不完的白菜;小灰兔把老山羊送的白菜拉回家,天天不干活,饿了吃老山羊送的菜,吃完了又到老山羊家里去要菜。至此,作为传统的教学,问题解决了,但此时,我又进一步设疑:“小白兔有了菜籽,就一定有吃不完的菜吗?”问题一出,教室里面一片沉寂,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问题的答案出现了许多:有的说自己种的就会有吃不完的菜;有的说菜籽不好可能一棵白菜也没有;有的说就算菜籽好,如果不好好的管理也不会有白菜。学生一下子分成了三派,每派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正确答案是“小白兔不一定有吃不完的菜。”有了菜籽,只有好好的管理:定时的浇水、施肥、除草,才会有白菜吃。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学生设疑,激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让学生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那就更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生活中,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开展活动。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进而激发起强烈的自主探究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自主探究,还应该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教师就要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牢固树立自我主体意识。如在《身边的垃圾从哪里而来》活动中,先让学生留意身边的垃圾,这些垃圾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去向在哪里?然后让学生通过记日记的形式,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写下来;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活动是自己的活动,研究的问题是自己发现的问题,那么我就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把活动开展好,使学生产生主人翁责任感,再通过组织考察、去图书室、电脑室查资料,为孩子们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促使学生保持探究的兴趣,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
总之,在教学中,我觉得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