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西方经济学》微课设计
作者: 于继波摘要:微课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简短而有效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其具有教学内容集中、形式多样、学习轻松高效等优点,为课程教学和学生自学都提供了有力帮助。《西方经济学》课程为财经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具有理论层次性强、时事性强等特点。在微课的流行趋势下,在设计《西方经济学》微课时,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必然要求将微课和《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微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课;西方经济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FO-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65-002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载体,通过简短的讲解而具体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介绍一个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相对于课堂教学方式,微课有着众多的优势和独到之处,因而成为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有力辅助和补充,也为自学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渠道。
1.教学内容集中。微课的时间简短,意味着每节微课不可能涉及过多的内容,往往只集中在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讲解一个小的知识点上。这个特点使微课的选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使得微课的主题十分明确,可以更加集中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
2.微课的学习效率较高。微课的学习方式主要为自主学习,相对而言学习环境比较轻松,另一方面,由于微课教学时间较短,一般集中在10分钟以内,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因而教学的效率更高。从实践看,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学习也往往会比作为课堂系统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微课形式多样,教学方式丰富、自由。微课主要通过视频形式进行教学,讲解的形式上可以进行更多的选择,即可选择传统的教师讲解、PPT演示,内容设计上还可以加入实验、演示等内容,以及加入视频、Flash等素材。
4.微课学习时间灵活,主要为自主学习方式,可以在课下作为专业学习的课堂补充,也可成为向公众普及专业知识的渠道。
5.根植于信息网络环境,顺应技术发展。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微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更多地在新技术上开花结果。另一方面,当前的学生与互联网的结合度也是非常高,微课的形式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适应上不存在障碍。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将微课形式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结合在一起,无疑将会推动其教学工作。在设计《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时,有必要掌握《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1.内容丰富,比较抽象。西方经济学多是采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现实经济现象和规律,虽然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都指向现实生活,但理论的陈述上更多的是数学推导和计算,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知识逻辑性强,章节上又相互紧密联系。从实践来看,从大专到研究生,无论是在哪个学历阶段,经济学都不能算是一个容易学的学科,很多学生反映经济学科比较乏味、难学。同时,经济学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经济理论一直在快速的发展,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要讲解好这一门课,仅仅依靠一本课本的内容是不可能的。而正是因为这样的要求,《西方经济学》课程与微课这种教学形式有着很好的亲和度,轻松、活泼的微课可以成为课程的一种补充、一味调味剂,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2.受关注度高,学生差异性大。在大学课程所涉及的学科中,《西方经济学》一直都有着很高的社会关注度。这多少源于公众对《西方经济学》的一点误解,但并不妨碍公众对经济理念和经济理论的学习。近些年来,出现很多涉及经济理论的科普读物性质的畅销书,很多经济学家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明星,在大学中,跨专业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现象也并不少见,经济学科的受欢迎度可见一斑。广泛的学习者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大,即便是财经类学生,不同的学历阶段的学习者学习的基础也不同。不同的学习者的关注点也往往不同,在教学的设计上也必然要求针对学习者的不同层次区别设计。
3.经济理论时事性强。经济时事是当前社会公众最关注的信息之一,大到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的制定,小到股指波动、公司经营等,都是很多人的谈资。《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者也十分热衷于对经济时势的分析和原理的学习,经济时事既为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同时,对它的学习也是经济学对人的行为指导作用的一种体现。
三、《西方经济学》微课设计建议
微课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每部微课作品都是教学者个性和特色的表现。虽然每个人设计的微课各不相同,但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微课的教学目标,都有必要将微课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联系起来,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学生定位。从经济学的特点可见,经济学的学习者十分广泛,学习者能够接受的程度和关注点也并不相同,因而制作微课如果不能明确受众类型,则将难以确定适合的知识、难度和侧重点,从而很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设计出适合所有人的《西方经济学》微课作品并不现实。所以,在设计微课之前有必要确定微课的主要观众是哪些人,根据他们的特点再进行选题、教学目标和难度等方面内容的设计。
2.合适的选题。选题应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求而定,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选择不同难度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关注点和课程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例如对于基础较好的财经类学生而言,其正在接受系统的经济类课程学习,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课堂的补充辅助教学,内容选择上建议选择课本和课堂上讲解并不详尽而又有价值的扩展知识,比如经济增长模型、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收入扩展线”和“恩格尔曲线”等曲线内容,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一些经济学前沿知识,扩展学生视野。对于经济学的初学者和自学者可选择一些经济学中的难点来设计详细讲解的微课。对社会公众可以社会中关注度比较高的经济名词、经济原理做科普性的讲解等。
3.教学形式多样运用。一些微课作品在制作中选择直接节选录制课堂上的一段讲解,虽然这也算是一个制作微课的方式,但微课的价值肯定是要打折的。微课不应只是对课堂的重复或者节选,要发挥微课的作用、实现微课的价值,有必要根据微课和课程的关系以及微课所处的学习环境来精心设计,即便是相同的课题,也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对讲解形式有所设计。微课的一个优势就是他的形式十分自由灵活,在微课的设计中必然要尽量发挥这一长处,现有的微课作品中不乏有益的尝试,很多微课作品中设计了非常生动的互动和实验环节,还有些作品融入了“小苹果”、“非诚勿扰”等当前社会中的流行元素,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微课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使教学可以在广阔的虚拟空间里和实验、互动演示等操作性内容结合,可以和图片、视频和flash等素材结合,充分提高微课作品的“颜值”。当然,在简短的时间内加入过多的演示互动以及视频等内容,必然会缩短讲解的时间,这要求设计者要在两者的时间分配上合理把握,不同的作家会写出不一样的《红楼梦》,微课同样要按自己的风格做出设计。
4.丰富的素材和精心的编辑。从某种角度看,微课既可以看作是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影视作品,教师作为微课的设计者和制作者,相当于同时担任着编剧、导演和主演等多个角色,进行一场非专业的“跨界”展示。教授者在教的过程中也是个学习者,微课的制作过程也是一个拍摄和编辑的学习过程。为制作好微课,教师应尽量多搜集相关素材,学习制作视频和软件使用的必要知识,有条件应与专业人员合作,多参与到拍摄、编辑过程中,使个人的意图能在微课作品中真实准确的表达。
5.整体性设计。微课的特点使知识离散化,在教授的过程难以与其他知识相联系。而《西方经济学》本身是个整体性非常强的课程,各章节联系非常密切,割裂各章节的知识将对学习造成一定困难。课程的整体性要求微课之间也要建立联系,在设计微课时,首先整体上把握各章节的联系选择微课的题目,建立构成整体的微课程,以更好地实现微课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