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课堂教学中“问”的探讨
作者: 高玲摘要: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意味着要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是“问”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11-001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数学经验或实际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日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问”是一种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我们时常把“问”和学生联系起来,“问”应该是学生的专利。但反观如今的课堂,“问”却往往成了老师的专利。在我们面前经常出现这样一些画面:一部分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只是埋头记笔记,另外一部分学生就完全把历史课当作副课、消遣课来上,更不要说提问题了。学生很少去“问”,或者基本不“问”,只是在老师“提问”过后,机械性的回答而已。
其实,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那作为我们老师如何来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增强他们提问的技能尤为重要。我认为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尝试一下:
1.积极创设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样一方面能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从思想上得到放松,让他们足够的放心,能够自由地联想,探索、合作,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敢于提出问题。而且无论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我们老师都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哪怕是学生提的问题可能是与教学内容无关,老师也都应该认真的回答,不能随便胡诌一遍。因为当学生毫无顾忌地提出问题时,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际上已经得到了最好的调动和发挥。
2.努力告诉学生“问”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对学生说不管哪门学科有疑问都要勇敢的提出来,因为有问才有知啊!如我们可以向学生举例子,历史书上的字既然大家都认识,那为什么学校还要开设历史课专门来学习呢?只有反复的这样问,我们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而学习这门课究竟有什么意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问题了,所以不知不觉中他们就会给自己创设了很多问题,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培养出了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使学生明白“问”的价值,从而不断地让学生认识到提升和超越自我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自己懂得了“问”的价值,才能自觉、积极主动地去从问题中找出答案,获得提高。
3.提问对象要面向所有学生
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思考如何回答问题;在学生都不主动的情况下,我们老师也绝对不能指责学生,尽量不要去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是想办法启发全体学生去思考,也或者考虑降低问题的难度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要认真地听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哪怕是微细的正确之处;学生的回答有不完善时,我们也不要步步紧逼,可以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正确,也绝不能加以嘲讽奚落,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
4.将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
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问什么,更要考虑怎么问,假设教师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设问,往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或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5.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和提出问题
我们的提问,是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设置的,所以就有人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讲多议多问,要求教师要少讲。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再是“填鸭式”一讲到底了,而是通过问答来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时常向学生提出问题,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可以提一些基本的问题,使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分析史实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例如“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呢?”再或者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性质和意义,例如“这一历史事件的性质是什么,它的意义又是什么?”让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提出看法和做出结论,例如“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呢?”让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例如“怎么来评价这个人物?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概括所学的知识内容,例如“综合来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等等,只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提出一些符合学生能力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去。
6、肯定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肯定的方式有很多,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立即加以表扬,并请全体同学参加讨论,想想该学生回答的是否有道理。如曾经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古代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而古代希腊却发展出了民主政治?”我就让学生们首先自己去分析,有的同学谈到了古代希腊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截然不同,有的同学讲到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状况与古代希腊的经济状况不一样,大家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不管怎么样,老师都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表示尊重和赞赏,这样他们会更加勤学好问,更加主动的思考问题。
所以,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我们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认可学生是提问的主体,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性提问的思维能力,历史课上也同样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是一个始终值得关注的课题。只有不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