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问题的案例分析及辅导
作者: 郑培清摘要:近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中学生带有厌学情绪的比率在逐渐升高,对学习毫无热情、上课不听讲、影响课堂纪律、睡觉、看小说、玩手机、抄作业、完不成作业,甚至视学习为最痛苦的事……本案例着重讲述造成一名中学生厌学、辍学的原因以及对这一现象进行的分析及辅导。
关键词:厌学案例;案例分析与思考;案例诊治及评估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12-001
一、问题行为情景
张磊,15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小学的成绩还一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常常因为考试成绩的低分而遭致家长的责骂。由于在外地住校,每个月才回家一次,老师频频与家长联系,反映其在校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常常旷课在宿舍睡觉,并且屡教不改,初一学年结束时家长为其转学。初中二年级的上学期,在新的学校中他的表现也是非常的糟糕,班主任也常与家长联系,甚至还请家长到校进行面谈,可张磊的表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后,张磊主动向家长提出退学要求
二、对案例进行的分析
在初中生的眼中,学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在一些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生的学习负担、频繁的考试、艰苦紧张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而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
(一)不良性格的影响。张磊的不良性格导致了其在面对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时不能很好地调整来促进学业的进步,而是轻易地放弃了学习。张磊来自于农村,没有受到很好的基础教育,上了初中以后与城市的孩子对比,显示出了明显的劣势,家庭的贫困也让他在与众多的城市学生的生活中觉得比不上别人,因而自暴自弃。同时母亲对他的宠爱与骄纵形成了他对事实漠不关心,不愿意承受过于沉重的学业压力,追求享乐,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就主动放弃的性格。而且比较神经质,情绪的波动比较大,按情绪的指引来行事。
(二)学校学习环境的影响。沉重的学习负担往往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学习内容繁琐与教学方法呆板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也使学生颇为不满。有的教师仅仅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平时表现不佳便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公然歧视他们。这便直接导致学业不好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及结果进行消极的归因,直接推动了厌学情绪的出现。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不停地批评,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的不理解和不满,那么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会更为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不断增长,最后便不愿意主动地接受学习,得过且过,最终放弃自己的学业。从小到大,张磊的成绩一直都不好,常遭致父母的责骂,他便自暴自弃,促成了辍学的结果。
三、治疗
通过对张磊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厌学心理的矫正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而对逃学这种问题行为的干预也需要学校的老师、家长以及被干预者的共同配合来保证干预过程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学校老师应该更为关注处于弱势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积极关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学生的人格的健全的发展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要注重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当孩子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成绩时,要注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不要强化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消极归因。
四、评估
厌学心理是一种常见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正因为它的涉及之广、危害之深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积极地寻找厌学心理的干预技术与方法的过程中,应针对具体个案进行分析,找出适合问题行为人的具体方法,有所侧重地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张磊的厌学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导致了张磊不良性格的形成。因而在对张磊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过程,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帮助张磊认清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
总之,中学生厌学问题一直是中学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各个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才能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