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四则简便运算准确率的策略初探

作者: 汤胜国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简便运算在计算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进行四则简便运算的错误率很高,搜集、整理、反思学生的错例,找出规律性的错误,对准确、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四则简便运算;分析错例;总结方法;提高准确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65-002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准确计算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既要重视以计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要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方面考虑,良好计算素养终身受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中处处离不开计算。所以教师在既要培养学生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的同时,还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但是,在现有的数学计算内容中仍有许多学生过不去的“坎”,始终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如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四则简便运算的错误率很高,搜集、整理、反思学生的错例,找出规律性的错误,有助于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错例分析

1.对运算性质理解不透彻

例如:168-48-28=168-(48-28)=168-20=148

176-(76-31)=176-76-31=100-31=69

497-(97+36)=497-97+36=436

460+298=460+300+2=762

460-298=460-200-2=258

错误原因分析:学生常运用的运算性质是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即减法的运算性质是a-+×÷(b+c)=a-b-c、a-(b-c)=a-b+c,除法的运算性质是a÷b÷c=a÷(b×c)。在实际的计算中要用到添括号、去括号的知识,学生对添括号、去括号的运用方法理解不清,应用有难度,从而造成错误率居高不下。

对策: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借助事例,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得多,计算的正确率当然也会大大提高。以“460-298”为例,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爸爸带了460元钱,要买一件298元的上衣,付给营业员300元,爸爸手中的钱要从460里减去300,还剩160元,但营业员还要找回2元,就要用160加上找回的2元,就是162元,而不是158元。计算时从460里面减去298,是因为我们先减去的是300,多去掉了2,因此要加上,这就是“多减了要加上”。正确计算过程是460-298=460-300+2=160+2=162。而“460+298”这道题可以这样理解:一件上衣460元,一条裤子298元,460加上300等于760,因为多加了2,所以还要再去掉2,即“多加了就要去掉”。正确计算过程是460+298=460+300-2=760-2=758。

2.运算定律混淆不清

例如:(125+9)×8=125×8+9=1009

4×(25+125)×8=4×25+125×8=100+1000=1100

125×38=125×(30+8)=125×30+8=3758

25×48×125=25×40+125×8=2000

102×29=29×100×2=5800

125×(20+8)=125×20×125×8=2500000

错误原因分析:乘法分配律题型千变万化,难度也最大,而且特别容易与乘法结合律发生混淆,很多学生只掌握了计算法则,却不能理解算理,那只能算是机械套用,因此计算错误率居高不下。

对策:教师应该先从这两种运算定律的意义入手,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乘法分配律(a+b)×c=a×e+b×c的掌握。以102×29为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与学生实际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现实化,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妈妈批发102条围巾,每条围巾29元,一共多少元?先算100条围巾多少元,就是100×29=2900,再算2条围巾多少元,就是2×29=58元,最后把100条围巾的钱和2条围巾的钱加起来就是102条围巾的钱,就是2900+58=2958。从而就使学生明白29×100×2=5800是错误的结果。

以上都是创设生活情境,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算理,而且改生搬硬套模式为综合理解灵活运用,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会不断提高。

3.对运算顺序判断错误

例:38×55+62×45=55×(38+62)=5500

52×3÷52×3=1:

26+7-26+7=0。

错误原因分析:学生为了简便运算而简便运算,如38×55+62×45=55×(38+62)=5500,计算时只看到两个数相加正好凑成100,而错误的使用乘法分配律,导致计算错误。而例如52×3÷52×3=1、26+7-26+7=0,则是学生只注意了数字的本身特点,而忽略了运算顺序,看到除号或减号两边的算式相同,就根据“一个不为O的数除以它本身等于1”、“一个数减去它本身等于0”直接计算。这显然是受到思维定式影响和干扰,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从而忽略运算顺序,最终导致计算错误。

对策:四则简便运算不能脱离四则运算进行教学,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不能盲目地为了简便运算而简便运算,而要与四则运算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下笔计算之前要先认真观察、动脑思考,要求学生划出运算顺序,根据运算顺序落笔,通过观察进行判断,并选择灵活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要加强辨析练习,弄清“a×b+a×b与(a×h)÷(a×h),a+b-a+b与(a+b)-(a+b)”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提高计算正确率。

4.运算率错误迁移

例:450÷(30+15)=450÷30+450÷15=15+30=45。

错误原因分析:乘法分配律(a+b)×c=a×e+b×c可以扩展为(a-b)×c=a×c-b×c和(a+b)÷c=a÷c+b÷c。由于(a+b)÷c=a÷c+b÷c与c÷(a+b)=c÷a+c÷b很相似,受运算率错误迁移的影响,c÷(a+b)=c÷a+c÷b对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起干扰作用,从而造成计算算错误。

对策:除法没有分配律,但是乘法分配律可以向除法扩展为(a+b)÷c=a÷c+b÷c,而不能扩展为c÷(a+b)=c÷a+c÷b。这样简单告诉学生他们往往是不理解的,还是要让学生不但要理解c÷(a+b)=c÷a+c÷b的不合理性,也要理解(a+b)÷c=a÷e+b÷c的合理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积极进行举反例验证,举例都符合这条规律并不一定就能证明是正确的,但如果举了一个反例就能证明是错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辩证思维。例如c÷(a+b)=c÷a+c÷b,可以举反例运用450÷(30+15)来进行证明,可创设一个发本子的情境:美术兴趣小组有30人,书法兴趣小组有15人,把450本作业本分给这些同学,平均每人分几本?如果用450÷(30+15)=450÷30+450÷15=15+30=45这种算法,那就是每个兴趣小组都有450本作业本可以分,这显然是错误的。

二、提高运算准确率的策略

1.思想上要引起重视

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明明是会做的计算题,就是因为‘粗心’给算错了。”这个“粗心”大多是感知、注意、思维、记忆等原因造成的。因为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时不认真,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在平时的测试中发现,题目中明明是写着128,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182,明明是横式上写的是加法,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却写成了减法,与此类似由于感知的粗略而导致错误的比比皆是。

2.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

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也是影响学生计算正确率的一个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能力的孩子,拿到习题之后先观察再分析,最后确定用什么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灵活选择运算方法进行计算,不光计算正确率高,而目计算迅速。

3.加强基本训练

(1)理解定律性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是学生简便运算的基础,学生只有扎实掌握运算定律和性质,才能有效进行简便运算,教学时,通过举例、辨析、运用等多种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提高运算的技巧和能力。

(2)掌握特殊数据。学生在计算时,掌握一些特殊数据,可以有效进行简便运算,提高速度和正确率。例如:25×4=100,125×8=1000等。

(3)掌握解题技巧。做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巧”字,“巧”能使事情事半而功倍,在数学的计算上更是如此。巧算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宽阔,巧算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因此我们也要注意加强这方面训练。一是找题目特征。做题之前,让学生先观察,参加运算的数以及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联系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寻找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二是改变运算方式。简便计算是一个切实有效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方法,常常依据一定的运算定律,如进行加法计算时常会用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进行乘法计算时又常用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这些运算定律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了方便,也为学生提高计算的速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简便方法的教学力度。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寻找简便运算的方法,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从而使计算过程简化,化繁为简,使计算简便;三是估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在计算之前先进行估算,有效地估算可以大大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4)平时注重基础计算题练习。实际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知道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但就是计算结果会算错。第一种可能是学生计算能力真的很差,加减乘除的基本计算技能没有掌握好;第二种可能是部分同学依赖口算,或者列竖式在桌上,列在书本上、作业本的空白处,为节约时间书写潦草;不进行自查、验算等等。怕用草稿纸,增加了错误率。

4.开展竞赛活动。班级每月可以举行一次口算笔算竞赛活动,限时20分钟,锻炼学生的口算、心算、笔算、简算、估算能力,激发学生的速算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计算能力更快提高。

提高小学生数学四则运算准确率,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才能赋枯燥的数学以生命,学生不仅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而且理解深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