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思考

作者: 钱晓峰

摘要:一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是离不开提问的。提问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问、提问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身为人师多年来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84-001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思考。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常用“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而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将“问题”传递给学生。因此,恰当的课堂提问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围绕三点精心设问

教学案例:教师在《水果中的维生素——表格的制作》的教学中,设置了如下的提问。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水果中有大量的维生素,哪种水果中的维生素含量最多?老师在课前查了很多文本资料,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资料,帮老师分析哪一种水果的维生素多。生(粗略浏览了资料后):各抒己见。师:能不能说说理由?生:你一言我一句。师:通过这些文本资料,我们能快速看出它们的区别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师:比较事物间的区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师:这节课的任务就是制作一份能直观呈现出水果中维生素含量的表格。

上述案例中的提问意图是,通过“研究水果的维生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学生意识到,以文本形式表示的信息并不会让人们快速分辨出事物的区别,而应该用直观的表格形式表达,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表格的制作。但事与愿违,学生的思维过多地停留在“水果中的维生素”的焦点上,而对信息的呈现方式没有深入思考,不能很快联系到表格,以致教师最后只能牵强地引出课题。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的达成、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应深钻教材,围绕重点、难点、关键点精心设问。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案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围绕教材的重点内容——表格来设计,所以绕了一圈,还是不能得到教师期望的答案。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让学生在没有充分认识表格作用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地制作表格。这样,学生仅仅掌握了制作表格的一些技能,在课后仍无法用表格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假如我们进行这样的调整:教师出示分别用纯文字和表格表示的课程表信息,让学生查询周几的第几节课?学生查找后,教师设问:你是通过哪一种方法查找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的设问直接将表格的作用凸显了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两种信息表达方式的优缺点,明白了表格的适用场合,有助于他们将表格灵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二、情境矛盾启发思索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马卡连柯也说:“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他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行动的外部环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的成功在于艺术地设置情境冲突。实施情境教学,启发思索。

我在《编辑文档》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突破区分“插入”与“改写”状态这个难点,我把《春天在哪里》文字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进行修改,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插入状态下完成操作,将错误的文字改正。但本课的难点必须要学生明白“改写”状态下如何修改文档。于是我让一位学生到教师机上进行全班演示,并事先将“插入”状态改为“改写”,结果学生输入一个“翠”字后边一个字便消失,再输入再消失。显然刚刚的方法行不通了,此时还有同学要上来演示,但结果是一样的。怎么回事,全班同学都全神贯注于此,并不由自主向老师寻求答案。这时我再将问题抛出,无论是引导自学还是适时点拨都是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于是我请同学们观察状态栏中的“改写”,并将“改写”与“插入”的应用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实践操作。同学们这时才恍然大悟,这样的矛盾创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最终突破了难点。

三、分层设置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和提高。提问要有层次。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人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由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如在进行《网上取宝》一课时,当学生体验了从网上下载文件后,教师在讲解“什么是下载”这个知识点时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里获取文件的?生:从网上。师:获取文件以后,我们把它保存在哪里了?生:自己的电脑里。师:从网上获取文件是复制还是移动过程?生:复制。师:那么,什么是下载?生:从网上复制文件并保存到自己电脑磁盘的过程叫下载。

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文件的来源和去向——从网上到磁盘,再联系学生已知的概念——复制和移动,将问题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下载的概念。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可谓水到渠成。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

由此可见,问题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有效的提问要求教师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使课堂的提问更有效、更精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