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区域活动中自主性和计划性的有效结合

作者: 虞春梅

摘要:学习型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造活动环境、投放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去操作摆弄材料,让幼儿在与具体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获取直接经验。但它也不是幼儿完全自由自在、不受控制的活动,它有鲜明的教育性,但这种教育性比较隐蔽。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习型区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119-001

在学习型区域活动中如何更好的将自主性和计划性有效结合呢?

一、学习型区域活动计划设计的“疏”与“密”

学习型区域更凸显“学习”的功能,可把它视为主题活动的一种延伸和深入。所以它是有计划性的,但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选和自主活动,活动目标可以大方向的预设,而详细的活动过程是无法预设的,可以设计一份简洁的区域活动的周计划,如写出每个活动区在每一周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材料提供、玩法规则。如小班学习型区域活动《有趣的动物》。

美工区:活动内容:美丽的小动物

目标:1.喜欢参加美工活动。2.能自信、大胆地通过撕贴、涂色来装扮“小动物”。

投放材料:彩色电光纸、彩色笔、动物轮廓图、浆糊。

指导要点:1.将各色电光纸撕下来粘贴在动物轮廓内。2.用彩色笔在动物轮廓内涂色。

语言区:活动内容:宝宝识动物

目标:1.引导幼儿在阅读中初步认识和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外型特征及习性。2.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投放材料:有关介绍小动物的图书、图片等。

指导要点:指导幼儿边观赏书中的小动物,边用语言描述动物的外形特征。

二、学习型区域活动规则制定的“明”与“暗”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一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的。

活动前明确规则。有些活动规则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前就必须要遵守的。这类规则一般在活动前就必须提出来。

环境中暗示规则。比如说语言区的图书角,可以把它设置得稍为封闭一些,里面有序的放四五把椅子,这样孩子就知道可以进几个人。半封闭的环境也对幼儿形成一个不能大声说话的暗示,自然就会安静阅读。

讨论中试行规则。如有时幼儿遇到有关规则的问题,教师可以不急于告诉幼儿该怎么做,而是让幼儿在谈论与反思中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规则,让幼儿在试行中逐渐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如在“创意工作室”区域中,幼儿玩的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呈现,为什么呢?我请幼儿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有孩子回答:“他们把我们制作的玩具玩坏了。”“胶不粘,没粘牢,玩一会儿就散了。”“那怎么样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请你下次玩的时候再来告诉老师好吗?”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孩子们发现:玩时要小心,制作的时候要牢固,收玩具时,从活动区边缘走就不会踩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小朋友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也建立了活动规则。

三、学习型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开”与“闭”

“闭”,指的是封闭式投放,老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材料进行高结构化的设计,但这种高结构化的材料必须设计成具有竞赛性的规则游戏,例如,大班用数字卡练习“10的分成”,我们可以利用扑克牌1-10通过双方出牌,谁先发现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正好是10,谁就可以先拍一下铃鼓,动作慢的就吃进桌上的牌,谁先出完手上的牌,谁就赢。在这个活动中,由于玩伴水平不同,输赢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有时赢,有时输,这就刺激幼儿为了赢而不断重复游戏,在重复中越来越熟练。

“开”就是开放式投放,设计低结构化的材料,老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材料进行简单设计,但不限玩法,由于目标非常隐蔽,对幼儿来说自主的空间很大。如老师想让幼儿获得沉浮的经验,在投放玩水材料时就有意识地选择部分会沉的,部分会浮的东西。

四、学习型区域活动指导的“先”和“后”

区域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而实际上,整个活动渗透着教育目标。《指南》中对于活动区域游戏的使用原则两个关键点是观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要。

关键一,观察和分析在先追随孩子的需要

在实践操作中,可以通过看、听、想、记等方法来观察孩子,揣摩他们的心理,分析他们的行为,提供合适的材料,以推动孩子的发展。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是否得到发展,该丰富哪些经验,新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分析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

关键二,介入和指导在后帮助孩子的发展

区域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放任,因此,并不排除游戏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的帮助与指导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如在大班区域活动《我上小学了》——制作书包,小朋友在制作书包的过程中发现他们都很想背起自己制作的书包,但是背带是卡纸制作的,固定性不好,背一下就会脱落,这时,老师介入指导,给孩子透明胶指导孩子把书包的背带粘结实。这样老师适时给予一种思路,让孩子能继续充满自信的创作。

五、学习型区域活动评价的“己”和“彼”

评价方式有很多,可以全班进行,可以分组讨论,也可让幼儿自己评价,让幼儿在交流中成为主体,在讲评中充分表现自己,交流各自的经验,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同伴的快乐,教师则可以以一个旁听者、欣赏者的角色隐身于后,充满热情地鼓励肯定幼儿的表现,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但当老师把评价的主动权给幼儿时,教师除了是一个聆听者外,还是引导者,要敏锐地发现每一位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及其动作发展上的点滴进步,甚至失败的教训,有意识地从中捕捉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经验,引起大家的再讨论与思考,如“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是怎么发的?”“你是怎么想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自己观察到事物的特征,这样当教师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