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作者: 王昊

摘要:在这个设计变得“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一词在设计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所以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也成为了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提及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出现;关系;特征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150-002

设计是一门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学科,它不断地受到社会进步、技术革新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而前行。然而中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缓慢而温和的成长环境,在短时间内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同时受到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使中国的设计界一度出现没有统一设计风格的、混乱的、无序的局面,这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增添了新的设计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这一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多元化特征,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

一、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后现代主义出现的时代背景,教师通过透析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文化理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概念,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直接导致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群对市场的不同需求打破了设计上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理性,简洁,注重功能性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自然不能满足如此众多的市场需求,“现代主义之后”设计的多元化时代必然的来临了。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类诗选》一书中,是发端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内部的一股逆流,特别是对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学、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其它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开始逐渐盛行,同时现代主义日渐衰落。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设计手法,讲究人情味,追求个性化。在设计中常把夸张变形的,或是古典的元素与现代的符号以超现实手法融合到一起,以期创造一种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代、大众与小众相融合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挖掘文化内涵以及对生活的隐喻。

二、帮助学生理解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关系

尽管“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时髦的用语已流行多年,但大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进行条分缕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内在魅力。

在经过威廉·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Crafts and ArtsMovement)之后,20世纪西方设计界先后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就是功能主义,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它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时代烙印。它所奉行的“功能决定形式”(Forms FollowFunction)、“少即多”(less is more)的原则早已深入人心。它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多元化、文化水平、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新技术高情感的崇拜,使人们对那些理性的、缺乏人情味的设计失去了兴趣。无论是战前的现代主义风格或是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作为一种一脉相承的设计风格,被认为是缺乏美感和情感。它利用简单的机械方式,把原来与传统自然融为一体的都市环境变成为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恶化了人类生活环境,破坏了传统的美学原则。现代主义唤醒了人们沉睡的创造力和审美,却又无力为他们指出明确的方向。过于遵循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却忽视了人的情感和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设计的初衷:“设计是为人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于是人们对现代主义逐渐失望,后现代主义作为批判现代主义的新思潮开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被视为现代主义的延续,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只是对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质疑,并没有涉及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以形式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设计文脉,来代替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及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强调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人性的主导作用。后现代主义追求设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一切以人的存在为中心。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的不仅只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在对于设计的核心问题上,后现代主义强调“合情”,而现代主义则强调“合理”。后现代主义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融合功能与形式于一体的审美体系上,认为美是融合规律与目的自由形式,而现代主义单一的强调功能性,是极端理性的客观派,使设计对象的体验和感受遭到严重忽视。后现代主义针对这一点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认为设计是人的意志的自由表现。

三、促进学生熟悉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特征

学生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就需要对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特征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应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懂得理论,又学会技能。熟悉这些特征对学生今后艺术设计能力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非理性和装饰性特征

后现代主义相对于现代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非理性”,两者走向两个极端。而装饰性是后现代设计的另一个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的有力的武器,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功能主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完全抛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在意,他们并不提倡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文脉和设计中的手法和细节融合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和现行的通俗文化: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的歌德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调侃或嘲讽。

2.具备想象的和情感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应该考虑到人的情感问题。安德勒·伯兰滋在《1945年以来的设计》中将许多非设计师者所知道的东西上升为理论,例如,“我们对产品的选择受到我们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愿望和我们朋友的影响,也受到我们在电视和博物馆中所看到的东西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认为设计应当是非常有亲和力的,设计与人不应当适应对方,而是二者亲切、自由的对话。后现代设计将诗意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

3.生活化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入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动不再严肃刻板。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物质的特征。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再次感受快乐。这种设计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一种简单的借用,或者是奇思怪想的任意组合,没有规律性,不考虑功能性,是设计师的一些很主观的设计。但我们看到这样做给现代主义或我们目前的生活带来了有价值的东西:生活。从这方面来看,后现代设计将人们从简单、机械的枯燥生活中解救出来,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中。

4.市场化的特征

后现代设计并非设计师孤独的尝试。市场给了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同时设计师的名望也是利润的来源。当60,70年代的流行文化如波普艺术、朋克文化、迷幻药文化以及女性主义兴起时,市场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设计师们也应市场的需求大胆地进行各种后现代主义尝试,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设计突破功能主义的束缚而自由的发展。并且一个设计是否成功,要看使用者的态度。市场与设计师相互依赖,后现代主义几乎成了一个市场推销员。

四、结语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人的思想意识中不断扩张、渗透,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着联系。我们要向学生讲述的是现代主义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的消亡,现代主义设计之后任何运动,基本上都是对它的修正,而不是简单的批判和否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应当意识到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两者并存有它的合理性,我们在理解后现代主义的同时,应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对任何设计风格及流派都要善于分析,做到与时俱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