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案例
作者: 郭莹莹摘要:关于热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非常重要也很典型的内容。南京市新编小学《做中学探究手册》三年级上册中再次将“冷和热”这章纳入所学范围。其中第二节《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的一课。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63-001
一、课之初设计
选定决定之后的准备过程需要查阅相当多的资料,需要老师做很多的示范实验,以确定好课程的流程和时间的分配。一堂好的课一定是有鲜明的层次,重难点突出,学生学有所得。
1.不拘泥于课本,找到最合适学生的教学方式
针对三年级的孩子,我只选择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中的一种——“热传导”作为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原因是孩子相对较小,而且一堂课能将一个概念搞清楚搞透彻就已不易。让学生清晰透彻的掌握一个知识点,并且由这个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应用,就是这堂课的目标。
2.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是设计课程的风向标
其实三年级的孩子对于“热”是否了解我一点也不清楚。此时最先要做的便是调查学生对热传递的前概念认知。我通过记录单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形式对孩子的前概念进行了大致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热现象还停留在温度和感觉方面,对于热传递的过程基本上没有了解。
3.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思维主体出发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谨记一点:把自己当成学生。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问怎样的问题,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
在导入环节,我选择了从生活中出发,从一口“铁锅”入手:铁锅的把手会烫人,为什么?怎么办?解决这两个问题也就是解决了这堂课的重难点。
在结尾的拓展环节,我同样围绕着“锅”来展开,这次不是铁锅而是纸锅,这样也为这节课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尾,为下节课设置了悬念。
4.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主体实验部分主要就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热在“线”中的传递和在“面”中的传递。从这两个方面总结出热是从高温处传递向低温处。
首先是“线”中的传递。我选择了一种更具趣味性的实验过程。利用一种新的材料——吹塑纸。吹塑纸是一种遇到热就会融化的材料。将吹塑纸穿过铜丝,当热在铜丝中进行传递时,吹塑纸也会掉下,实验现象比较明显,操作起来更简便。为了让实验更加提升三年级学生的兴趣,我在实验过程中将吹塑纸统一做成了小熊的形状,分别用一个回形针别在下方以增加其重量。这样在实验中小熊的使用更增加了孩子的好奇心。
其次是“面”中的传递。在查阅了各种资料之后,我发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化学试剂——氯化钴。这种试剂有种特殊的性质,其溶液呈现一种铁红色,将其加热后它会慢慢变成蓝色。于是我选择了一张滤纸作为我的“面”。滤纸上浸满这种氯化钴溶液,滤纸呈现一种粉红色。当利用石棉网和铝片对其进行加热时,会看到很明显的滤纸上出现蓝色的同心圆。这两个实验线面结合,总结出热传递的方向由高温处传向低温处。
第三是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我采用的是将三种不同材料的小棒放入热水中,用手摸另一端观察热传导的性质。
二、课之再修改
将准备好的课程进行了第一次试上之后,课堂中发现了很多的小问题。
1.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
这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了解“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这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要学会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从一两个回答的问题中深挖进去得到结果,并由老师加以总结。学生自主得出的结果不仅让孩子印象比较深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孩子科学的思考习惯和探究方法。
2.动态的课件展示,让结果“动”起来
热传导的概念是:“热在固体中传递时,总是沿着固体由高温处传向低温处”。其中“沿着固体”常常会被学生忽视掉,如果仅仅依靠语言描述,显然没有清晰的视觉感官描述更让人印象深刻,如果此时能用动态的箭头来表示出结果,那么学生用最直观的方法就能理解出热传递的方向,而且大大的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选择使用铺满蜡的铝条铝片就是因为蜡在预热后会发生融化现象。用动画的形式在课件中展示出实验的现象,会比描述出来更具体,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同时让老师的语言可以更简练更精确。
3.把结果引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由遇到的“锅把手”问题引出今天所学的新内容,通过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它,学生才会觉得学有所用。讲授完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应该再将之前的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学生很快就可以想到利用毛巾、木头等热的不良导体来帮助。教师此时呈现锅的发展历史,了解锅的转变正是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就是学以致用。
三、课之终体会
这不仅是一次课的深思,更是一种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思想的整体的磨练和提高。
1.细节的掌控决定一堂课的成败
在构思好实验的过程之后,准备材料、课堂时间、语言构思等等都是需要许多细节的揣摩和多次的尝试的。
①将酒精灯火焰调小些,使得火焰温度不会太高,使实验现象更加清晰。
②确定实验所使用的时间,铝条要保证长短适宜。太长浪费了课堂上加热的时间,太短又不容易看清实验现象。
③铝条和铝片的形状要考虑清楚,有棱角的地方要剪成弧形,小心割伤孩子。
④将铝条对折出凹槽,这样蜡不容易滴下来,铝条也不容易软掉。
⑤使用三根固体导热性比较时,为了更加公平,最好使用一片固定片固定好放到杯中,防止固体棒的倾斜和碰触。
2.做一个好导演,把舞台留给学生
一场最棒的演出一定是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而不是导演的卖力吆喝。一堂优秀的课也是这样,最棒的课堂一定是学生的表演,而不是老师的展示。确切的说老师只是一堂课的导演,他要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或者方法。
做个好演员简单,做个好导演真的很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并且善于适时机的引导他们走向科学探究之路。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汇报时,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打断不要否定,教师要从其中的几个问题中找到切入点,采用追问、明问等方式不断引导,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证明、自己解释。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孩子充分表述,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很大的提高。
总之,课堂上老师要尽量站在舞台的后面,让学生站到前台表演。对与错都尽量让学生之间来评价,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做自己总结。只有经过自主探究的课堂,才是学生学有所得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