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班幼儿饮食习惯的调查报告
作者: 胡海芳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幼儿的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小班幼儿在饮食习惯上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因此,幼儿园要全面了解,合理安排;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食氛围;及时与家长沟通。
关键词:小班幼儿;饮食习惯;营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104-001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关心如何提高人的素质,身心健康是人素质的必备条件,而充足的合理的营养又是保证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生长发育处于迅猛阶段的学前儿童来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孩子的宠爱也逐日增加,孩子们一个个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也更是加重了这种现象。
二、研究方法
本次问卷全部为封闭式题,共计18题,由两个班的幼儿家长填写。在关于幼儿对于不同食物的喜爱程度上,我设计了4题;涉及幼儿饮品方面的,我设计了5题;涉及幼儿零食问题的,我设计了4题;涉及幼儿饮食状态及搭配方面,我设计了5题。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根据问卷数据显示,幼儿挑食、偏食现象较严重:
根据表1-1的数据来分析,幼儿基本都喜欢吃荤菜,大部分幼儿对于主食还是不排斥的,但是对于蔬菜就显得有些不喜欢,对粗粮的喜欢就更显得一般。以至于在幼儿的餐桌上,出现了“只吃菜不吃主食,只吃肉不吃蔬菜”的挑食现象。
案例一:在小(5)班的就餐时间开始时,梦琦、旺旺对阿姨端进来的饭菜非常感兴趣,可是当阿姨把打好的饭菜递给他们时,他们随即皱起了眉头,不停地用小勺子翻动饭菜。我看到后走近他们,他们就开始用小勺子吃饭,等我一转身,琦琦就把一半米饭扒到了桌子中间的小碗里,等到把菜吃掉后,走到我跟前说:“老师,我菜太少了,吃没了,可以……可以再给我点吗?”
这个案例中,琦琦和旺旺很显然对自己不喜欢的饭菜很排斥。小朋友们因为偏食产生了许多坏习惯。
2.根据问卷数据分析,幼儿的心情会影响幼儿的饮食:
表1-2中数据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幼儿会随着心情的起伏影响吃饭,他们心情好时吃饭表现就会很好,一旦心情变差了吃饭状态就会变差。一些甚至在平时吃饭表现都很不错的孩子,遇到难过的心情时,吃饭也会表现得很糟糕。
四、教育措施
(一)家庭方面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相对成人要多。所以对学前儿童来说,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1.及时督促,家园一致
在家中,家长要在饮食习惯方面督促孩子,在园时培养的一些好习惯,在家中更要巩固,不要认为孩子到了周末就要放松,喂饭之类的行为又出现,对孩子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2.变换方式,合理饮食
孩子的食欲是多变的,家长如果用一成不变的烹饪模式很容易让孩子不爱吃,家长要为幼儿提供搭配合理、营养丰富的食品。对于孩子的偏食行为,家长可以改变它们的烹饪方式,让孩子再次尝试,从而纠正孩子偏食的行为。
3.榜样示范,以身作则
为了让孩子有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成人需要自己改掉偏食、挑食的坏习惯,一旦家长不吃一样食物,那在饭桌上势必会很少出现它,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会让孩子对它抗拒。
(二)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应为学前儿童提供科学合理、增进食欲、清洁卫生、易于消化的膳食,使他们获得充足的营养,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更需要教师们对待孩子要有耐心、细心和爱心。
1.全面了解,合理安排
教师们要了解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全身及身体各部分的发育速度。合理安排好儿童的各项饮食活动及营养,才能促进儿童的正常发育。还要控制各年龄层次幼儿的进餐速度,小班幼儿速度最慢,其次是中班,最快的应该是大班。
2.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食氛围
教师也要注重安排好良好的物理环境及心理环境,适宜的气氛与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与儿童“内部潜能”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心情自然会好,心情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幼儿进餐的状态。孩子在一个好的环境中进食,肯定对其身心很有裨益。
3.及时与家长沟通
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合理营养的膳食,也要与家长提供的膳食相互配合起来,满足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需要,促进他们身心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家长在家对幼儿的指导,防止出现“2>5”的现象。比如,在园中不用喂饭的,到了家中也不要喂,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需要人喂,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总之,家庭和幼儿园都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合理丰富的食品,并为幼儿营造轻松的进餐氛围,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