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姜燕摘要: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只有聚焦于课堂实践、立足于问题研究,让学生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建构性思维,以探索与反思的眼界,探寻数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让这一目标在课堂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71-001
数学课堂中怎样进行有效性的动手操作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个人看法。
一、动手操作活动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结合亲身的实践与思考,发现动手操作活动能够真正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活动经验,唤醒深度思维;在操作活动中可以发展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在操作活动中可以建立空间观念;在操作活动中可以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标准中设计了大量的使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目的就是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存在的问题
笔者发现不少老师们对于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实践”这一块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动手操作程序化
数学活动,我们一般强调学生在“做”中“思”,这样得到的数学活动经验才是真实的、有效的活动经验,如果老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设计不当,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操作”, “机械化地操作”,只动手不动脑的操作何谈经验二字?“动而不思”,经验何来?何谈思维的发展?
2.动手操作流于形式
老师过于低估学生已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为了操作而操作,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操作的知识,也硬让学生操作,发现课堂时间紧张时,为了赶时间,就让动作快的或是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代替全班进行演示性操作。有时由于任务过于简单,调动不了学生操作的积极性,因而操作时显得很茫然,学生积极性不高,整个课堂没有一种活泼向上的学习氛围,这种操作就是流于形式。
3.操作方法不得当
动手操作既有个体的活动,也有分组合作学习的需求,有时操作方法糊里糊涂,分工不够明确,没有责任到人,就会导致操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难以达成目标。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使操作活动游戏化,让学生在“玩”中发现规律,发展智力。
4.操作时机欠妥
动手操作时机要把握好,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新知的探究需求进行有目的地操作,如果老师把握不好操作的时机,不但起不到好的课堂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形成了问题解决“盲动化”的局面。
三、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方法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点滴思考,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中,要想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重“铺垫”,明确操作的意义
明确操作的意义,即“为什么这样操作”,“如何操作”。教师引导操作前的“导语”和“铺垫”很重要,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时,两位老师的铺垫是这样设计的:师1(在方格纸中同时呈现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1)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2)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后拼成长方形,怎样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师2(在方格纸中仅呈现出一个平行四边形):(1)你打算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意在引导数方格,因为在数方格时需要把两个不完整的方格拼成一个完整的方格,在无形中渗透了割补的方法,这样的呈现方式重点不在求面积,而是发现长方形长、宽和平行四边形底、高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的有目的操作做了重要的铺垫。后者提供给学生操作、思考的空间更广泛一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
2.重“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促进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待学生操作完自己的想法后,再组织全员参与交流不同的操作方法,这样有机会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从中获得了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善于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提升探究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时机”,操作在思维的发散处
把握好学生的思维动态,将操作活动化为学生的内驱动力,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比如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多边形面积与边上钉子数,学生很容易发现,多边形的面积=边上钉子数÷2,此时教师又引导:是不是所有多边形的面积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问题一出,学生对操作研究很有欲望,最后通过交流发现:当多边形里面只有1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才等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的一半。接着教师又进一步引导探索:那当多边形内有2枚、3枚、4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兴趣高涨,根据教师已下发的表格开始动手围图形,数钉子,算面积,这样的操作已经变成学生急需解决问题的需要了,也就是解决问题的“内驱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探究意识、动手、动脑能力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4.重“小结”,增强合作操作的实效性
在布置操作活动时,教师不但要参与其中,还要做学生们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经历这样的操作才是有意义的。比如教学《可能性大小》一课,活动前激趣:红球和黄球的个数一样多,你觉得摸球的结果会怎样?学生们的猜测各不相同,然后进行操作验证,经历体验后的数据分析:有时摸到红球次数多一些,有时摸到黄球次数多一些,也有时相等,此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明确,理论上所说的“可能性相等”,并不是每次摸到次数都一样多,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时候是差不多,设想如果本次操作后教师不加以提炼总结的话,浅层次的经验就不能获得有效的提升,只有加入教师的点拨,操作才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才更有思维的含量。
总之,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充分重视课堂上的操作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聚焦课堂实践,立足问题研究,让学生积累内化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