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学生写出“有嚼头”的作文
作者: 谭想玉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纵览如今农村小学生习作, “没嚼头”的俯拾即是, “有嚼头”的凤毛麟角。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76-001
何为“没嚼头”?看似写得很全面,实际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说,有位同学写《难忘的一天》,讲述怎么过壮族节日“三月三”,早上起床,吃早饭,包粽子,吃午饭,吃晚饭,看电视……把一天行程全都写了,通篇平均用力、语言枯燥,文章淡如白开水。
何为“有嚼头”?有取舍,有重点,立意新颖,主题鲜明,行文流畅,寓意深远,融人真情实感,读后深受启发并产生共鸣。
农村学生写出“有嚼头”的作文不缺素材,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方法是否得当。依笔者多年执教农村学生写作的经历来看,作文“有嚼头”,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留心观察,写熟悉东西,善于发现“不平凡”
写作,其实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用恰如其分的文字表达出来。平常注意观察积累是写作成功的前提条件。唐朝诗人李贺,外出必备一篓,将所见所闻记在纸上,投于篓内,回家整理,这是一种留心观察,收集写作素材的好办法。
写作,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和事,这样才易于驾驭,真实自然。有人认为农村生活单调,学生难写出“有嚼头”的作文,其实不然。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连绵的群山、广阔的田野、弯弯的河流、飞翔的小鸟、奔跑的走兽、嬉戏的鱼虾、富饶的特产、浓郁的风情、精彩习俗、繁忙的劳动、乡村的变化、农民的面貌……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生活中精彩与平凡并陈,老师要培养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不平凡写作素材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碰到平凡的事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写《今天我学做饭》,虽然做饭很普通,看似难写得出彩,但是,动笔之前,脑子里一定要有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学做饭?谁教你做饭?做饭过程怎么样?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有什么感想?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构思,写出来的作文肯定有新意。
二、围绕中心思想,大胆取舍材料
中心思想,是作文的灵魂,好的作文,一定主题鲜明,选材必定围绕中心来进行。比如写《最难忘的一件事》,很显然,题目要求写一件事,是最难忘的一件事,而不是别的东西。中心确定后,就要有取舍地选材。凡是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无论多生动,一律扔掉;文章详略要得当,最能表达中心意思的详写,其余略写;还要安排好所选材料的先后次序。
作文实践中,如果不围绕中心思想下笔,就容易陷入“流水账”模式,东拉西扯,泛泛而谈,想到哪就写到哪。比如,有位同学写《赶集》,从离开家门口开始,就用大段笔墨描述天气情况、路边的花草树木、自己的激动心情,到了集镇,匆匆忙忙买了一个文具盒就掉头回家了。很显然,这篇文章没有抓住中心。赶集路上只需轻描淡写,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赶集见闻需要大写特写,作者却惜墨如金。
三.用真心写作,融入真情实感
作文最忌讳“假、大、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老师要教会学生把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融人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把见闻与感受诉诸笔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比如在父亲节来临之际,笔者让学生写《我最想对爸爸说……》一文,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爱心和积累写作素材的平台,学生从写作中获得人生中的一次难忘体验。从实践反馈出的效果可以看出,多数习作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的感恩之心。
四、“照葫芦画瓢”,模仿优秀范文仿写
写出“有嚼头”的作文,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需要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在写作起步阶段,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同类型优秀作文,分析其结构、写法(例如,第一段开篇点题,第二段主要内容,第三段体会感受),要求学生按照固定套路模仿写作。比如有个“连续观察日记”的作文习作,指导前,我在网上收集了几篇同类型例文,运用多媒体在电脑中将它们逐一展示,分析讲解每篇例文特点,作者如何围绕所选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描写,由例文的讲解指导,形成建设性的写作指导方案。
不可否认,仿写容易上手,可以快速提高写作水平,在小学作文训练的初期阶段屡试不爽。但要注意的是,仿写出来的文章谋篇布局如出一辙,文风呆板有余灵活不足。小学生的思维是活泼的、跳跃的,因此,学习写作到了一定阶段就不能再给学生定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的创作灵性。
五、反复推敲,养成修改修改再修改的习惯
要求学生要养成“写完必修、一修再修”的作文好习惯。好的文章都是千雕万琢出来的!修改是写文章的重要环节,是对其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有些学生把作文当成任务,写完后匆忙交给老师,语句不通、标点不对、别字连天,也懒得动笔修改。反观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哪一个不是重视修改文章的呢?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对自己的作品反复推敲,认真修改。他写短篇小说《羊脂球》,修改用过的稿纸撂起来,几乎和他本人一样高。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常把写好的文章挂在墙上,仔细推敲,反复琢磨,从头到尾进行修改,有时甚至通篇否定,重新再写。
作文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它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可循,作文教学既要“循规”,又要“寻变”,做到因时施教,因事施教,因人施教。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而言,要大力挖掘农村素材,发挥农村优势,培养学生作文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写身边的人、事、景、物,将农村小学作文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