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课堂必须强调“五个关注”

作者: 孙兵

摘要:语文课(专指课文的学习),就是教师凭借课文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共享,实现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成长的五个问题,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应积极为之努力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关注;习惯;听说;阅读;一得;书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79-002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其实,我们在上完一堂课后,不妨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问一问学生:学习习惯得到了锻炼吗?听说能力得到了锻炼吗?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吗?书写能力得到了锻炼吗?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能力?

如果我们达成共识:语文课就是教师凭借课文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共享,实现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我们就应该关注上述的五个问题,并积极地为之努力!

一、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

学生的习惯养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课堂学习习惯也不例外。在每一次的听课中,我们经常可以注意到许多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开小差、做小动作、坐不端正、脚乱动的学生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学生一堂课下来,连课本都没有打开过。

应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容甚广,即使只是课堂教学中,也有不少需要通过不断训练才能帮助学生养成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明白,每一堂课我们都应该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训练及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会用好课前两分钟的组织教学,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经常会关注学生的课堂常规,包括是否在听,是否参与讨论,是否坐端正等,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引导,目的只为一个,促进学生积极投入,专心听讲,学有所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要成方圆,肯定是要花费时间去训练规矩。我们不应该因为太麻烦.太费时而轻易放弃——毕竟这也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作为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很强,只要时时抓、刻刻抓,每堂课都不放松,要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也是可以做到的。我个人认为,一年级入学之初,花上个把月的时间进行基本的常规训练也是必要的,至于几个学科的学习任务,可以成为常规训练的载体。这里主要还是教师的理念问题——是否真正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

二、关注学生的听说训练

听说读写,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四大内容。目前,每册书上都单独列出了口语交际这一个训练,大家执行得怎么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在这里不多说了。但课文学习,更是我们训练听说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必须要把训练学生听说作为教学目标的延伸。

1.训练学生听清楚

如何来判断学生是否听清楚,我们没有太好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关注学生是否听清楚,听之任之地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教下去、讲下去,很多时候,一堂课的学习会千疮百孔,根本达不到你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学生所掌握的,估计也是过过场,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真正学到东西的只是少数人。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通过鼓励学生复述教师或学生的交流内容,另一方面要抽查学生是否在认真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上课不是听不听无所谓,只有认真听,才能学到东西,才能提高能力。例如在学习生字词时,可以采用学生领读的方式进行,让其他学生跟着一起读准字音,读好词语。教师应该关注的不是有没有读完,而是其他的学生有没有听清,有没有读错的,有没有跟错的。

2.训练学生听明白

至于学生是否听明白,那更是无法测定。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高,但并不是不具备听话能力。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指名读课文、小组读课文、齐读课文,朗读的方式很多,但重要的不仅仅是读准、读通、读懂,让学生听听别人的读来体会感悟,让学生听听别人的回答来引申、启发并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不断地凭借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及学生的各种交流、讨论,让学生听一听,体会一下,再交流交流,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听明白的能力。

3.训练学生说清楚

在低年级,学生每一次回答,都可以让其他同学复述,特别是说得不是太清楚的,教师更应引导学生把意思说清楚。训练学生说清楚,可以是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但无论是什么语言,都必须是完整、规范的。

4.训练学生说完整

说话训练并不是一定要结合词句训练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大胆交流,就是一次有效的说话训练,包括回答教师点拨性的提问等。这些交流与回答,都应该让学生说完整,避免出现一个字、一个词等表达不清的说话。我们一开始如果提醒学生说完整,说明我们关注了;一直提醒学生说完整,说明我们的关注还是不够,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需要加大提醒的力度。

例如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时,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时,就可以出示要求:自由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告诉我们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应该在哪里。读完后学生大多会用课文原句回答,可以引导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来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山上,山下),让学生边说话边贴图标(小松树的家在“山上”,大松树的家在“山下”)。最后用朗读课文来体会两种句式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即使在教学其它段落时,围绕问题的讨论也要提醒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三、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阅读。这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教师应该巧妙地用好过渡语,恰当地设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阅读。

例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节课文时,教师在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小松树在山上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等引出小松树看到山下有棵大松树后,用问题: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棵怎么样的小松树?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之后,我们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达到其享成果的目的。

在自主阅读时,学生往往会读一遍就停下来,也会有部分学生没读完就举手表示愿意发言。教师应该关注的是所有学生的自主阅读是否完成,可以再加一个问题:你觉得它是用怎么样的语气说的?让学生再去读,再去体会感悟。

说到自主阅读、交流共享,我觉得有的老师迫于时间紧张,还是流于形式。有的时候是自主时间不充分阅读,布置了任务,学生还没有完成,就急匆匆地开始交流;有的是交流过程没有体会共享,只是你一言我一语走过场而已。甚至有的时候布置自主阅读时的问题,在正式开始学习时不再出现。就像上面所说的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把自主阅读需要思考的两个问题通过课件形式展示出来: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棵怎么样的小松树?在交流共享时,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加上朗读的指导,达到理解课文、读好课文的目的。这时候再采用演一演的方式加以巩固,那势必可以事半功倍。只有在充分自主阅读基础上的交流才是真正有效的交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四、关注学生的一课一得

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训练。例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三节时,教师可以遵循读通、读懂、读好三个步骤设计训练,通过教师设计的过渡性语言,巧妙地引出云伯伯也听到了小松树的话。通过提出云伯伯说了些什么?他是怎么说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自读,明白云伯伯说话的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达到一课一得的目的。如云伯伯说的第一句话,我们可以通过填空的互换让学生明白,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

( )比你(点一点,这里的你指的是谁,让学生明白指的是小松树)高多了。大松树比( )高多了。

( )比( )高多了。大松树比小松树( )。

小松树比大松树( )。

这些训练,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训练中对这种比较事物的特殊句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在第三课时再加以巩固训练的话,我想,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的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肯定有所收获。

五、关注学生的书写训练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特别是写字教学,更是需要花时间。我觉得,我们首先在观念上要树立不写好不罢休的信念——如果每次学习写字,写过就算,不管好不好,规范不规范,那学生的字怎么会写得好呢?日积月累,等到需要写好字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一篇课文有许多的生字,可以在需要会写的字里面挑一挑,选择比较典型的、常用的生字进行重点指导,重点练习,把这几个字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写字姿势不过关、握笔姿势不过关,甚至还有学生基本笔画不过关、不规范,我们是否应该痛定思痛,下功夫去整改呢?在教学中,最可怕的是教师“以冷漠的态度放任学生”。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不规范作业听之任之。

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更应该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教完一册教材作为自己的任务,把应付考试作为自己的职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