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中“越轨”行为的成因
作者: 张金福摘要:“越轨”是指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对集体造成不可知的影响,有违集体发展的集中利益。“越轨”行为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表现。本文就以学生课堂内的越轨行为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在小学阶段科学课堂中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教师从各个层面分析探求学生外显行为中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从而以一种乐观的心态积极处理与改善这些问题。
关键词:越轨;科学课;学生;教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88-001
在大多数教师眼里,小学阶段课堂上的越轨意味着“不遵从…‘非常态行为”,这样一展开,映射到我们脑袋里的莫不是淘皮、捣蛋、不遵守纪律、搞破坏的一个贴满负面标签的坏学生形象,他们影响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扰乱其他学生的学习,经常做一些违背我们意愿的事情。但是“越轨”的原因却有很多,有的“越轨”行为是课堂常规没有抓好导致的,有的“越轨”行为是课堂上预设与生成中产生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要很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跳出问题方能看清实质。
外因-——教师
一、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引导并消灭越轨行为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当其冲占据第一,有个词语叫“不怒自威”,他是一个人的气质,这样的教师的课堂一定是有序的。就算有学生想“越轨”,貌似也早就心中掂量了一番,不敢放肆。就像万玮老师说的那样,要以德立威: “一个曾经当面顶撞你的学生,如果成为一个当面尊重你,背后也维护你的利益的人,你的威信想没有也困难了!”
外因二——课堂
二、有序有趣紧凑的科学课堂,让“越轨”行为在萌芽中灭亡
很多老师会说到,我常规抓好就行。其实不然,常规是制度上的,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强制的手段,太重常规让学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有时会磨灭学生的乐趣。我认为重在抓学生的心,科学课堂坐拥着天时地利人和,学生在科学课上多有动手合作的机会,他们在实验中收获乐趣。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抓好常规情况下,要力求自己的课堂有序、有趣、紧凑,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越轨”。
三、良性的实验氛围可以有效的减少“越轨”行为
课程改革之前,走的是教师为本的路线,随着新一轮改革的到来,学生的主体性被凸显出来。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课堂上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对教师要求更高了,一旦把握不恰当,就很容易滋生“越轨”事件,而且学生和学生之间很容易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比如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组有一名学生不认真做实验,调皮捣蛋,如果教师不加以制止,那么很容易就让那些意志力不坚定的学生去模仿,影响面积大了,实验效果就大打折扣。一旦良性的实验氛围被破坏,教师再想去改善就难上加难。
内因——学生
一、“越轨”行为是学生渴望关注与平等对话的“雏形”
心理学上提到:“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期望获得他人的承认与尊重,这是很正常和基本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年龄还小,正处于好动好表现的年龄层次,希望得到同学的注意和老师的重视,由于这种需求很难通过正常途径得到满足,所以只能依赖于一些捷径,如在课上打人,哭闹,不断发出怪笑等等。 对于一些在班级里缺少关注的后进生,给予一些他们期望的关注,给予他们温暖,就能有效减少课堂上“越轨”行为。
二、 “越轨”与“不越轨”是教师心中的一杆不平的“称”
一个学生的行为是否越轨,有的时候比较明显,大家都认为这种行为是越轨行为。然而,有的时候却比较模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它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身份和特征、行为的环境,以及判断者的容忍程度等。它是判断者的一种主观行为。
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身份和个性特点,做出同样的行为,我们就可能有不同的判断。一个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偶尔有了某种越轨行为,教师往往会采取忽略的态度,而不认为它是越轨行为;而一个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在同一情况下,做出同样的行为,教师往往判定这种行为就是越轨行为。这或许可以用“标签理论”来解释。我总结出来这样几点: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尽力做到不发火。其次凡事都要用一种包容的心态看待问题,只有宽容孩子,才能宽恕自己。不要受到自己主观意向的影响。
三、“越轨”行为是学生心灵的呼唤与对话的“渴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中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和现象,这些随机产生的问题和现象,有的非常有价值,有的虽然没有什么可操作性,但是简单的抹杀又会严重打击提出问题或者发现问题的孩子的积极性,教师过分要求学生对预设答案的顺应与认同,会让课堂变得沉闷。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 “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四、“越轨”行为是学生思维与灵感迸射的火花
在科学课堂上部分的越轨行为是学生的顽皮所致,和课堂内容无关,但是绝大部分还是和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越轨”有时是学生内心激情的外显,有的是灵感的突然迸射。实践告诉我们,那些循规蹈矩、胆小怕事、人云亦云的学生,在课堂上是绝对不会有出彩的“越轨”行为的,只有那些思维敏捷,积极参与进来,善于求异的学生,才会有思维与灵感的碰撞,这样的越轨将课堂一次次推入高潮,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教学效果才凸显出来。
在课堂上,在交流讨论中,我希望听到孩子不一样的声音,一句“我不这样认为”“我要补充”“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这样的勇气值得我去鼓励,无论对错与否,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在这样可以肆意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课堂上,老师不是很有成就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