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突破口 简简单单教语文
作者: 孟惜勤摘要: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突破口,能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迸发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突破口,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文”,才能让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突破口;插图;文眼;背景;对话;提高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90-002
“一篇课文有一千种教法”,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很多知识点,如果一堂课上什么都想讲,那只会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因此,一篇文章的教学不可贪多求全,不可全面铺开。那么如何上好一篇课文,上出这篇课文的特色呢?我想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文本,选择一个有效的教学突破口实施教学。
一、利用插图,化解语篇重难点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要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插图就是最直接的资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翻开语文书,我们发现很多课文都配有单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风格各异,既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又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
如《欢乐的泼水节》一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一项重大节日——泼水节。本文的插图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课文中的主要情境,非常利于学生在直观中领会语言表达的意境。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看图说话,问: “你知道图中人物在做什么吗?”接着让学生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问“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图上的内容?”学生很快找到与图相配的文字。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但锻炼二年级孩子观察图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自己说的基础上和文本进行比较,更能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妙。为了进一步理解文本,进一步感受课文中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欢乐,我巧妙地把插图变“活”——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这样将无声的图画变成有声的画面,使他们在脑中形成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地感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由此可见,巧用插图可以有效的降低难度,突破重点,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而愉快。
二、寻找“眼睛”,感悟文章内涵
记得魏星老师曾经和学生说过“读诗要抓诗眼,读词要抓词眼,读报要抓报眼,上网要抓网眼……”抓住了“眼”,就等于把握了全文的关键。
1.从题目人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眼”设计问题,让学生透过题眼,窥视全文的内容,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直奔课文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如《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中心同“欢乐”展开教学,问“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欢乐?”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以题眼为突破口,有序地层层深入学习,紧扣中心,达成高效的课堂教学。
2.从中心词句人手。不是所有的“眼睛”都在课文的题目中,一些含义隽永、深刻动人的中心句,往往也是理解一篇文章的“眼睛”。以中心句为突破口就等于直接叩击文章的主体大门。如教学《黄河的主人》,让学生理解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通过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体会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又如教学古诗《墨梅》时,先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找出古诗中最能表现出王冕情感的一个字。这样以词人手,使学生感悟诗人所要阐明的人生观点及他独善其身的品格。
3.从朗读人手。情感内蕴丰富的文章,尤其是散文、诗歌,往往以强烈的情感抓住读者的心。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让学生欣赏《我们爱你啊,中国》的音乐,感受歌词洋溢的豪迈之情,诱发学生阅读的冲动。这种把学生想读的冲动作为学习的突破口,可以让学生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好习惯。
三、介绍背景,提高探究欲望
以背景作为课文的突破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
如古诗同的教学,我发现很多学生往往只能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对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无法深入理解。如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以为作者只是赞美石灰的品质,却不知是于谦借喻石灰,一语双关,表达自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永远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无法理解的,所以要适当补充于谦的背景: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刺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刺,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人格的真实写照。这一简单介绍,学生就如同走进了诗人的生活,为理解作者“粉身碎骨”做了有力的铺垫。
又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时,我问学生:本文作者赞美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是赞美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不屈的精神,学生的想法没有错,但是我还想“火上浇油”, “作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学生面面相觑,于是我立即为学生介绍了陈忠实的生平简历:一个农民孩子,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很多年艰辛,完成了长篇小说《白鹿原》。学生们终于明白:本文与其说赞美青海高原一株柳,不如说是陈忠实在写真实的自己。 其实,很多文章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这些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巧用对话,深化文本内涵
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对话展开交流探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味,逐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让学生领悟文本的情感和意境,激起语言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贴近学生生活的记叙文,课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段真实感人的雨中情。其中萨沙和母亲的一段对话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地明白“应该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的道理,在教学中,我以“?”为突破口,紧紧围绕人物的对话来理解课文:
1. “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嘛这样做呢?”(妈妈: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2.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妈妈: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
3.“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妈妈:……)
课文中人物的对话,蕴含着浓浓的感情和深刻的道理,只有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并通过读好带问号的句子,才能明白其中表达的感情。第一组对话,通过朗读了解此时的萨沙对父母的做法感到不解,感到疑惑,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内容来明白妈妈的言下之意,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姐姐对弟弟的爱。第二组对话都是问句,通过体会问号与句号表达的不同的语气,突出萨沙的那颗不甘示弱的心。第三组对话只有萨沙一人说话,让学生们看到萨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了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强者,从而回归主题: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细细品味人物对话,明白了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地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从而使学生感知到一种“我为人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教学中只有找到最佳突破口,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才能让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