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美术区活动开展的几点新尝试
作者: 徐静
摘要:幼儿园美术区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是立足于幼儿实际,让幼儿充分感受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天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对区域目标不清、区域内容选择单一等问题,不能让美术区活动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因此本文介绍了我们在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后,针对幼儿园美术区活动出现的问题所进行的有关区域目标、内容与方法上的一些新的尝试。
关键词:《指南》;美术区活动;尝试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99-002
《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幼儿园美术区就为幼儿创造了条件,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心中无目标”,一味地放任幼儿进行“自由”创作,不能把教育目标有效地融人材料中;有的教师“盲目选内容”,一味的照搬照抄教参资料,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需求;还有的教师“缺乏观察与反思”的能力,无法给幼儿的表现进行适时、有效地指导。随着《指南》的深入学习,我们该如何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呢?我们进行了以下一系列的尝试。
一、尝试调整区域目标,增强可操作性
活动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师心中有了目标,才会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幼儿园美术教育包涵了绘画、美工、美术欣赏三大方面,其中绘画又包含了“色彩、线条、构图”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美术区中该如何完成?我们在学习《指南》的基础上,参照了其他幼儿园美术专业书籍,制定了一份美术区域目标,如下表:
上表中的目标分类和《指南》中艺术领域的目标分类是一致的,但具体内容做了两处调整,一是将《指南》中有关“美术”的目标单列出来,同时结合《指南》艺术领域中的“教育建议”以及其他幼儿园美术专业书籍的目标制定,细化了一份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的美术区域目标,这样的调整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美术区活动内容,更具操作性;第二项调整主要体现在分目标“表现与创造”中,我们将美术活动经常涉及的“材料工具使用,色彩、线条与形状、纸工、泥工内容”逐一分类,细化出各年龄段不同的具体要求,使教师在制定具体活动时便于参考衡量。
二、尝试扩充内容来源,促进多元性
现在的幼儿园一般都选用“主题课程”,美术区的内容来源也基本依附于各种主题课程的教材。依托于《指南》下美术区目标的确立,我们尝试制定了“美术区目标与内容安排表”,目标与内容横向匹配、一一对应填写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直观了解领域目标的达成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区域内容。 但是,教师预设的主题并不是我们美术区内容的唯一来源。除了这些既定的“主题性内容”外,我们还可以挖掘哪些有价值的生成性内容呢?
1.源于生活的内容如幼儿迷恋自然角植物,我们可以尝试在美术区内投放塑形、写生、描画等材料,鼓励幼儿自主进行多形式的有关植物的美术创作活动。
2.源于其他领域的内容
美术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在语言活动《小猴的出租车》中,让幼儿仿编不同的结尾,感受创造的乐趣,我们就可以借助美术的形式展现幼儿的奇思妙想。
三、尝试反思活动进展,增强实效性
区域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的场所,而这第一手资料就是教师对幼儿活动有效的观察和记录。那么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呢?《指南》中所强调的“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下表一以个案观察的形式呈现,从观察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人手,真实记录下幼儿在美术区活动的点滴情况,从而客观了解幼儿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情况、活动中的学习品质呈现、美术技能的掌握等,以便进行后期目标材料等的调整。由于是跟踪式记录,还可以发现幼儿在系列活动中的行为轨迹,帮助教师协助幼儿适应性的发展。
下表二是一份活动实施记录,围绕同一个美术内容,观察每个幼儿不同的行为(包括技能、情绪、品质等),教师可从中发现个体差异,分析原因,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也可对活动整体开展效果进行评估。
两张表格通过纵向和横向不同角度的观察,可以“立体”的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分析幼儿,帮助教师在美术区激发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提升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切切实实提高美术区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美术区是一个让幼儿练就一对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充满创意的头脑和一双灵巧的双手的广大天地。我们会继续研读《指南》,不断研讨“区域创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一步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勇于尝试,不断实践,发挥美术区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