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宗骞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生;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37-001

现在一提到课改,大家都知道要重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了,这是很好的。但在科学课中,科学探究本身就是它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的确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但它也是科学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科学探究科学课程的起点。确定研究什么问题,不仅决定一节课的内容,而且决定它的基本思路。从长远来看,“提出问题”又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如果学生只会研究课本或教师提出的问题,将来面对复杂的现象,可能就摸不到解决问题的门径了。那么怎样面对科学课中的提问呢?

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毕竟是学校教育,学生必须在教学计划的规定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且不说不可能让学生离开教学计划来“自由”,即使可以,有的学生要“自由”地向东,有的学生却偏要向西,教师也就无所适从,课也难上下去了。有没有又能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学习,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办法呢?有的。通过摸索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处于自由想象的环境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在研究“水的表面张力”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知道在硬币上能容纳多少滴水滴,从而理解水的表面张力。此外,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支持。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这一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的思考获取知识,自觉的进行判断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打破一切以教师领导为中心的束缚,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应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参与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许多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淡薄,是由于担心自己的问题会显得无知或者遭到嘲笑等自卑或恐惧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认真、和悦的的态度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大胆提问有创意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问题不明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对于提出幼稚问题的学生,应在肯定他的勇气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问题的尊重,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勇气与信心去探究新的问题。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已经将教学内容讲清楚了,所以没有任何疑问了。这种现象不是说明教师把知识点已经讲清楚,而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会技能,同学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有意识地、系统地、点滴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结论性内容,如三年级下学期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中,在学习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实物或网上信息,共同讨论比较是否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在要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照”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四个因素,组织小组对四个因素分别作控制实验,检验四种因素对植物萌发的影响,然后小组汇报,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的同时,更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课程深入开展的切人点,对这些内容的质疑,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学习四年级上学期融化中的食盐这一节时,“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物质融化时变成的微粒大小、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溶解还是没溶解等方面进行总结,从而掌握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设计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若在某种情境下出现与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前预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以此调动学生对新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是课堂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的提问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最常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的节奏在教师的调控之下,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陷于被动的角色,让学生产生上课只需按老师的提问回答就可以的惰性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那么简单,需要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既要让学生解决“无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