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胡浩摘要: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不能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45-001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不能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提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天生好奇心比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轻松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鼓励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议一议,大胆去猜、去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有的学生说:“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学生会大胆质疑,于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验证,很快就有正确的答案。
二、精心设置情境,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情境的设置,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精心设置数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保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质疑。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长方形纸张,折出它的1/2来,折好后,让同桌的同学比较大小,当学生比出大小后,教师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的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是纸张的1/2,为什么大小不一样呢?”师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形纸张再进行比较,得出:每个人拿的长方形纸张大小不一样,单位“1”就不相等,所以折出的1/2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有的学生对一些知识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往往缺乏提问的技能,想问又不知该怎么问,所以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1.发挥教材作用,提出数学问题。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的主题图或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在情境中又蕴含着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
2.从课题切入,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从课题上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针对课题指导学生质疑:“对于百分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
3.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找问题。如教学《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有的学生问:能不能把它分割成几个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在这名学生的启发下,孩子们想到了许多方法。孩子们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从问题出发,自主探索,利用已有旧知获取了新知。
四、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有信心提问题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自信心。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更能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改变评价方式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当学生敢于提问题后,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随时评价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好问题。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了解了年、月、日的一些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公历每年总是12个月,而农历有的年份是13个月。我们都知道一年有365天,总天数不变,为什么月数不一样?”教师对问题提的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并抓住疑点,让大家进行辨析,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求知欲望高,问题解决后,学生不但对此问题印象深刻,而且逐步学会提问。
总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主动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所有教师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应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直要坚持和追求的,一堂好的数学课堂应当是每一个学生都敢问、会问、善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通过各种载体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