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生活的桥梁 再现语文的活力

作者: 姚瑶

摘要:“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要想使语文走进生活,就必须使语文教育与生活互相融合,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那么,教师该怎样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呢?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观点:一、导入课题,了解生活;二、明确背景,回归生活;三、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四、升华感情,体验生活。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46-001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社会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

一、导入课题,了解生活

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会因为课文中的一些人或者事情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不起来或者说是与孩子的生活差距太大,往往许多孩子不能完全的理解文中的内容。而这个时候我通常会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如视频、音乐等,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或者课文中所说的生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骑牛比赛》这篇课文时,首先播放一段骑牛比赛的视频,这样做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在学《再见了,北京!》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先在上课一开始播放一段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视频,然后这样说:同学们,2008的北京奥运会即将闭幕,全国人民和各国参赛队员依依不舍,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去感悟离别时留恋与不舍。这样的视频与导语,把学生带入了闭幕式的场景,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二、明确背景,回归生活

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上课时会需要我们对课文进行介绍,而这些课文的介绍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或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对更好地理解课文、领悟中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老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老师讲解得较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借助于背景图片,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九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由于毛主席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学生对于毛主席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时出示毛主席的图片,并在课件上展示出本课的一个人物背景:毛主席在江西瑞金,发动和依靠群众,建立红色根据地,领导人民闹翻身,求解放,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在这期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边出示边对小朋友说:“下面讲的故事就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候发生的事。”这样学生对于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习本课也就更容易体会毛主席对人民的关心,并且激发起学生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三、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课堂教学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二者的交织流动,共同汇成教学过程中信息回路的总流。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如视频、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能迅速地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场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我主要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品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在学习课文第一小节时,我通过让学生听蝈蝈和青蛙的叫声,感受到夏天来了,以此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接下来学习第二到四小节时我出示雨滴图、小鱼图、蝴蝶图、蝈蝈图、星星图、新月图、荷叶图,使学生的视觉器官得到感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并且在课文的最后,以一首轻快的音乐作为背景,学生齐读全文,为本课的情感升华奠定一个基础。

再如《青蛙看海》一文教学中,课件呈现给学生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海面上波翻浪涌,伴随着磅礴的惊涛声,我提出问题:青蛙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它还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创设了课堂情境,学生体会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

四、升华感情,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学时,我们不但要创设问题情境,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

《练习3》中《口语交际》:兰兰要去白马石刻公园,可不知道怎么走。她该怎样去问路?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兰兰问路的图片,让学生通过看图从而来练习口语交际,学习文明礼貌地与他人交流,自己在底下试着练习说,之后再让孩子们四个人为一小组,讨论该如何说?学生们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桌或者小组内的人,最后等讨论好了,推选两位同学上讲台表演。孩子们特别兴奋,都举起手来要想上台表演,而且表演得都很大方得体。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表演情绪,激发口语交际兴趣,又让学生在表演中互相学习,在学习中慢慢培养团体意识。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的个性、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的气质、观念、思想现代化。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