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彩无限
作者: 吴丹摘要: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追求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总害怕教学时出现“静”。其实热闹的课堂背后并不是真正的活跃,安静的课堂中也在不断地活跃思维,静静的思考更是一种激烈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知识,让每个孩子收获饱满的果实。
关键词:数学课堂;热闹;安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83-001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时为了上好一节课广泛的搜集教案,从网上浏览公开课教学视频,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感觉那些公开课、展示课,不管什么科目,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在教学设计的各环节,推陈出新,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慢慢地学习那些名师的名课,使自己的数学课堂也变得热闹起来。可是,这热闹的背后总感觉缺少了什么。
特级教师朱乐平在南京的一次全国小学数学观摩活动中指出,我们需要“安静的数学课堂”。“心静”的教学风格,看来已经吸引了不少教师的眼球,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同和反思。数学课堂是学生用心思考的地方,数学课堂需要适当的“静”。
一、静下来思考,让学生想得更深刻
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马上就让学生起来回答。学生回答得十分流畅,有的问题太简单,没必要进行思考;有的问题提问过多次,学生早已把答案铭记在心;还有的总是让那些优生回答全场题目,用表面的热闹的假象掩盖学生缺乏思考的实质。比如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然后对学生说:“好,现在进行小组讨论。”这时,前排的学生很迅速地转过身去和后排的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可还没一分钟,教师就已经示意学生讨论结束,该转过身来。当回答问题时,瞧那现场的热闹劲: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抢着回答问题,有站着举起小手的,更有跑到教师面前的,生怕教师没看到他举手……整节课看来气氛非常的活跃,学生学得很愉快,其实不然,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失败的,它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自主探究过程。
学习是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别忙着“点将”,不妨先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几分钟,试着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无须给予学生太多的关注,相信他们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数学问题,只给个别确实需要帮助的学生适当的提示,使数学课堂真正的拥有一方“静土”。同时,在教学中对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不要过于“热情”,唯恐其回答不够完整,马上让人帮其补上,而要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享受“教育平等”的权利。
二、静下来倾听,让学生听得更仔细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数学课堂上有这样几种现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往往会非常踊跃、争先恐后地将手举得非常高,嘴里不停地喊着:“我、我、我,老师我,我要回答……”但当老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未发言的学生就会发出叹气声,随后就去做别的事情了,好像别人的回答和自己毫无关系。或是当—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举起了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我来……”课堂上看起来是“热热闹闹”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然而教师是否想过,在如此“热闹”的后面,是否还缺少一份用心倾听他人的宁静,一份共享他人学习成果的宁静。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倾听,教师有必要规范倾听的要求,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在倾听时,不仅是要用一双耳朵去倾听,更是要用心去倾听,边倾听边思考,要善于倾听。但往往学生的这一环节非常的薄弱,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如何去倾听。针对当老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未发言的学生就会发出叹气声,随后就去做别的事情了,好像别人的回答和自己毫无关系这一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喜欢善于发言的学生,喜欢认真倾听的学生,如果既能善于发言又能认真倾听,这样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别人回答时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自己回答时要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等。经验丰富的老师经常会这样做:在新课的重要之处,或学生回答的精彩之处,马上让学生进行复述或点评。“刚才,他用的方法可真有效,请你再来介绍一下。”这样既能促使那些分心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希望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学习成果,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解题策略,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合适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方法,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共识、共进。
三、静下来合作,让学生交流得更深入
“合作学习”的新教学理念在当今数学课堂上已经充分的体现。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经常都会这样说:“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这时,学生就会很自觉的围成一个讨论小组,学生们讨论声,让课堂气氛瞬间热烈起来。几分钟后,讨论声在教师的一声“停止中”戛然而止。接下来学生在交流成果时,我们却往往发现有些讨论没有触及问题实质,还有些甚至脱离了问题的主题。热闹的课堂中,更多的只是表面形式,学生只顾各讲各的,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冷静的思考,体会和感悟,从而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要求应该具体些,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合作时,既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想法,去静静地思考他人的见解。教师要创设一种安静的氛围,让学生先静下心来想,然后再讨论交流,才能深入。最后讨论完后,教师先安排几分钟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与梳理自己的不足与所得,进一步深化和巩固知识。
热闹的课堂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活跃,静静的课堂中也有活跃的思维,表面的安静其实更是蕴育着强烈的思维,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出数学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