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用价值
作者: 刘蒙蒙摘要: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有了情境,数学课堂教学就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实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84-001
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就结合一些案例,对情境创设的实用价值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对低年级小朋友而言, “现实”情境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和物。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主旋律,因为美丽生动的童话寓言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呈现形式吻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征。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 “现实情境”更多倾注于与他们有关的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或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可以是一些与他们自己或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对这一学段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诸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方面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推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元=2.O元=2.00元;2米=2.O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怎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已经引起广大教师重视并被广泛运用。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认识误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脱离数学内容,过分关注趣味性而忽视数学性。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教学《9加几》,甲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如下情境:两只小动物进行拍皮球比赛,小猴拍了9下,小熊拍了5下,一共拍了几下?然而,同样的内容,乙教师创设的情境却更富思考性:两个小朋友用大小一样的10毫升量杯各倒了一杯水,①号杯的水面在9毫升刻度线处,②号杯的水面在5毫升刻度线处,他俩一共倒了多少毫升水?
比较上面两种情境,显而易见,乙教师创设的情境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前一种情境,尽管课件很优美,也很吸引学生的注意,但随着课件的消失,学生的情境也很快被冷却。
三、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
(一)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案例:教学“人民币的认识”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同学们买东西,不管买什么,都需要用到——
生(异口同声):钱!
师:关于钱,你了解了哪些知识?(生各抒己见。)
师: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一位同学提到有古代的钱,也有现在的钱。谁知道,我们中国现在用的钱统一叫什么?
生(异口同声):人民币。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认识到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对于钱也有不少的认识和体验,于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创设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并且让学生自己提出“还想知道哪些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创设要有目标性
案例:教学“轴对称图形”
教师特意在鞋底沾上石灰,当走进教室时,地面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学生感觉非常新奇,兴致立刻高涨起来。教师抓住这一契机提问: “如果现在老师要退回到教室外,但地板上又不能留下新的脚印,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们想出了一些办法,都被教师一一否决了。突然,有一名学生说:“就用你的脚尖踏着刚才脚印的脚尖,脚跟落在刚才脚印的脚跟上,退回去。”教师又问:“那么,谁能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同学的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可以用‘完全重合’这个词语来概括。”……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完全重合”这一概念,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三)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
案例:“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教学片断
上课一开始,教师以多媒体显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想办法找来一个大西瓜,对师傅说“师傅,你和沙僧各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很不高兴地说:“猴哥,你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教师抓住时机,提问: “悟空为什么笑八戒是呆子?”学生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都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由此因势利导,揭示了课题。
这一案例利用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这一问题,很好地体现了问题情境的“数学味”。
综上所述,有效地数学情境是数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吸引激发学生学习,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