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本教研策略研究
作者: 过晓伟摘要:中小学课程改革步伐要不断加大,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良性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校本教研的作用也日益体现。那么如何在现阶段通过校本教研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以把握校本教研目的和方向,突破改革困境,发挥校本教研的应有作用。笔者尝试从生成校本研究兴校的文化愿景、以制度建设推进校本教研、建立学习型合作型的校本教研组织、追求以优化质量为目标的校本教研等四个方面进行实践。
关键词:校本教研;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93-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种基于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之本,追寻“立足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正在逐渐形成。它有别于以前千人一面的教学研究模式,追求从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发,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展开实际探究活动。因此,校本教研之路是一条具有生命力,创造力的道路,是学校新时期能够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针对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职业倦怠现象增多等现状,考虑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实践和探索。
一、生成校本研究兴校的文化愿景
“愿景”代表了一个组织想要表达的目标,也反映了组织成员对这个组织的未来的看法。愿景作为一系列大家公认的目标,而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目标的总和,应是组织中所有成员对于日常工作、未来发展决策价值的共识。在校本研究建设中,要让教研深深打上学校优良传统的烙印,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观念,成为全校共同的追求。我校的办学理念是“用绿色为生命奠基”,即追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营造民主、和谐、参与、创造、分享的教育生态,以艺术化、美学化的人生态度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让每个学生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为接受充满人文关怀的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校本教研,力争在三年内让传统的绿色教育走向现代,抽象的绿色教育走向形象,并把引领教师对学校文化的知性自觉作为文化建设的关键,使学校文化理念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并深深熔铸在教师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使全校教师的教育思想、价值取向、心理素质、行为准则趋于同一目标,努力促进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化为统一步伐,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以制度建设推进校本教研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离不开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参与和实践,从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教育理念创新到教育价值观创新,如果离开教师的参与和实践,教育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他们在教学改革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能及时、准确、深入地揭示出学校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能找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措施和途径;能及时反馈所采取的教学改革措施和途径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目标达成度,并及时调整、完善教学改革方案。为此,建立学校校本教研制度,规范全体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备课组建设,以备课组长为核心,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加强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努力形成具有年级特点与风格的备课组活动特色;其二是通过主题引领,推动校本教研特色化建设。在集体备课中先确立评课专题,带着主题进课堂,带着主题进行课后反思和教学研讨。以专题来引领,能有的放矢地推动本学科教学的针对l生与有效性;其三要求教师恪守教学常规,坚持“以生为本”,每位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都要以身作则,准时上下课,杜绝拖堂陋习,认真批改作业,做好学生辅导工作,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重点抓好提优补差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引领教师规范备课,提高教学针对性与科学性,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校拟定的集体备课程序认真执行,做到四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考试说明,每节课都必须做到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晰,方法科学;学生有充足的思考空间;突出能力培养,提高教学效能。
三、建立学习型、合作型的校本教研组织
在传统的学校教研体制下,教师与教研机构、教研员之间是纵向、单线的关系。校本研究形式使学校形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应消除教师在传统教研体制下形成的孤立、依赖和服从的研究心态,营造整体性、合作性的教学研究氛围,使教师和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学习型、合作型组织。如我校从恪尽“师责”、砥砺“师志”、积聚“师智”、磨练“师能”、笃行“师表”等方面人手,从学校实际和教师个人特质出发,引导教师制订个性化的成长规划,并加以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着力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建立学习团队建设,以“成功就在于多读一本书”作为读书宣言,倡导“书香为伴”“书香为友”的思想,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文化气息,每学期组织一至两次学习心得交流和沙龙对话研讨,将优秀读书笔记登载于《紫藤花》校报;发挥“教师网上发展学院”效能,加强学习站点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学习型、合作型专业团队建设,从个体成长到群体成长;激励教师参加各个层面的专业培训、通才培训、特长培训,形成增进专业知识、生成专业智慧、弘扬专业精神的浓厚氛围,为丰富教师内涵发展以及提升专业素养、生活品质创造条件,以期形成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及和谐的教师团队。
四、追求以优化质量为目标的校本教研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校本教研也要以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学业测试等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阵地,脚踏实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我校确立适合学校发展的省市级课题,鼓励和支持一部分教育理想,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申报个人课题,利用校本教研平台提升学校品味和教师科研水平,继而提高教学质量;其二,在追求高效课堂过程中,突出研究“课前研学、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练习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定期进行同课异构,让教师在教研中增强课堂教学能力,建立教学自信;其三,重视学业测试,既要重学习过程,又要重学习结果。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体系和各年级学科标准了然于胸,因为这是有针对、高效选择测试内容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经常让教师们利用校本教研参与此方面的探讨研究,既能激发彼此的兴趣,同时对教材会有更深的领悟。此外我们还邀请教材编写人员、教研员等专家学者来校指导测试内容的选择和运用,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素养的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