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窗理论”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作者: 李强摘 要: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旨在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79-001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实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对此,中国也有许多类似的论述:“小洞不补,大洞难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祸患常积于忽微”……
由此,我想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也正是如此吗?在我们学生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纸屑随地抛、课间追打闹、讲话无礼貌等等,如果我们老师们在第一次看到时认为是小事,或者熟视无睹的话,就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更多次、更多的学生出现这些陋习,那我们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步行街上我们看不到一张纸片、一口痰迹,为什么?除了市民的个人素质很高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出现第一张纸片时就有管理人员的及时制止和处理,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你即使有垃圾也扔不下手,这就是环境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我认为学校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点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学校无小事,养成教育应从最细微处做起。我们提倡“宽容”,但在对待学生的教育上却不能纵容他们的看似不起眼的“小错误”。对他们的一个小小的苗头或趋势,都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小题大做,这样才能教育本人,防止蔓延。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是每天都会发生的“日常小事”,但用教育的眼光看,这些小事恰恰是学生素质的外部反映,通过一些细小的外部行为表现,就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上下扶梯靠右行是遵守规则和纪律的表现;早晨进校对同学问好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表现;主动把掉在地上的垃圾拣起来是关心公共环境的行为等。正是这些具体行为,构成了学校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正是这些“日常小事”,日积月累,逐渐积累成人的一项项优秀品质。
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教师进行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是训练法。许多学校养成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中发生的问题临时确定主题,一抓而过,结果时间不长坏习惯又“死灰复燃”。或者制订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训练目标,但不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能坚持而逐渐松懈,就是被学校其他教育主题而冲淡,效果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因此,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除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数年如一。在第一时间修好“被打碎的玻璃窗户”,是养成教育的明智之举。
3.建立一套严格的制度,坚持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通过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的因素。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对每个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记载,建立学生德育分的考评制度,每月认真进行四评,即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特别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及时纠正。定期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执行情况进行通报、讲评,将行为习惯细分成“礼貌”、“卫生”、“纪律”、“爱护公物”等具体方面,评选出“小标兵”或以优秀小组、班级为单位的评选“流动小红旗”,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
4.以身作则、家校沟通,共同打造学生养成教育的和谐环境。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同时,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家长的一举一动也是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形成“5+2=0”的不正常现象,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全面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