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摭谈
作者: 徐丽莉摘 要:美术教育为学生提供美的熏陶、创造性思维及高雅的情操,重要性不可忽视。但当前美术课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孩子盲目下笔、把美术课当休息课、老师自身应付等。如何把美术课的意义还给美术课,笔者从引发儿童兴趣、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留机会给学生观察等方面努力,让学生从小学会观察、懂得审美。
关键词:美术; 兴趣; 观察; 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80-001
在小学美术课中,我时常发现不少学生往往忽视对图画的认真仔细的观察。他们往往还没有看仔细,看完整所要画的物体,就盲目下笔,结果所画的物体外形很不正确。因此,要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对此,我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引发儿童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深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最佳地接受外界的信息,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促使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
例如在三年级《分解构成》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我考虑到他们对既无美丽的色彩,又较抽象的分解构成作品不会一下子感兴趣,便设计了《小白兔和七巧板》的画面,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有趣的故事,吸引了不少的小朋友,由此导入的构成知识,儿童会感到与自己非常贴近,在老师的激励下他们会想:“小白兔能玩七巧板,我也能!”继而产生想进一步了解分解构成的愿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还十分注意教育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我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故事:“有四个盲人一起摸一头象。摸到腿的瞎子说像柱子;摸到耳朵的说像扇子;摸到肚的说像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像绳子。”并提问:“那么,为什么四个盲人说出的结果各不相同呢?”学生会说:“因为他们都没有摸到大象的全貌,只是说出了大象的一部分的形象。”于是,就趁机引导他们,让他们懂得在美术学习中也是这样的。如果对物体不全面观察,盲目下笔,就会和盲人摸象一样,不全面,会出错误。
为了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观察作用的认识,我在黑板上挂了两幅有关猫的画,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到猫虽是同一只,但因作画的时间不同,猫的眼睛也不相同。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观察的作用,也培养了他们爱动脑、爱学习美术的好习惯。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对于同一事物,观察者的所处位置不同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往往不同。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首先指导学生选择最佳观察角度。其次,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顺序——先整体、后局部。例如学生在对人物形体进行描述时,我首先让学生选择好观察的角度,再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首先让学生对人物的外形予以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各部分的比例。如对一个人物的身高、个头的长度,上肢是3个头的长度;下肢是4-3个头的长度;肩宽是2个头的长度,总的形体比例掌握后,再分析细微之处,如脸部的比例,就要分析脸的设计与宽度,即三庭五眼。这些细微之处掌握了,学生再作业时,就不困难了。
三、给学生观察的机会
如果在教学中,老是遵循老办法,教师讲解作画步骤,学生再作业,那么就会限制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高。我们教师所上的每一节美术课(包括欣赏课),都必须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和任务,都要有观察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才会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增添写生课,多给他们观察的机会。
如我在教学生写生茶杯时,不是先讲,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这个茶杯由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是什么形状?各部分的比例怎样?这样,带着这几个问题,学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很快地找出答案。这样进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作画,就会很快画出茶杯的形象了。
上面的几点,是我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只要让学生多留神,多看,多想,日积月累,观察能力就自然提高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地得到提高。并且,可以加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之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