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变序教学的切入点

作者: 张传雷

摘 要:变序教学是改变教材内容呈现顺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采用变序教学,有利于实现课堂气氛的最佳调控,也有利于实行对学生心理因素的最佳调控。但是,采用交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找到变序的切入点。在各种教材上,内容序列的关系不同,切入点也不尽相同,从而教学呈现的顺序也应不尽相同。

关键词:变序; 变序教学;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39-001

变序教学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教材内容呈现顺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其宗旨是通过教学变序,使教材内容的知识序符合教学的活动序,即符合学生的心理序和认知序,目的是为学生开辟认识教材深层含义的捷径,构筑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最佳思维流程。

采用变序教学,有利于实现课堂气氛的最佳调控,教学气氛是学生接受信息的外部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情绪的环境因素。变序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教材按次序教学的单一模式,避免了不顾教材特点,千篇一律地从头讲到尾的信息传递方式,以新异夺人、以变化引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活泼、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采用变序教学还利于实行对学生心理因素的最佳调控。心理因素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内部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情绪的主导因素。变序教学可以满足中学生好奇、好学、好动的心理特点,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最佳的心理结构,为其创造一个乐于探索、积极思维的最佳心理状态。

采用变序教学关键在于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外延的和内隐的内容,把握住知识间的内外部逻辑关系,然后选准切入点,找到变序教学的通道,形成紧凑的完整的教学序列,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一般说来,变序教学的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主次关系——从“主”切入

教材内容有轻重之分,也有主次之别。教学就是要求抓住重点,紧扣要点,带动其余。如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分成四部分:“农业生产活动概念——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农业的分类”等。其中“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是主要内容,它不仅突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地理主线,同时为后面的“农业区位选择”和“世界农业区域类型”两个知识点打下基础。实际教学可以“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切入。通过读图联系实际提问:“本地盛产何种农产品?它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分析其各种生产条件(投入)。”通过思考分析,师生互动答问,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讲述农业生产的特点与类型。最后总结形成农业生产的概念。通过这样变序,将重点内容放在一堂课的“黄金时段”展开,并紧扣主题,达到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点面关系——从“点”切入

点是面的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要素。人的认识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教学中如果遇到了点面关系的内容,可以从点切入,由点连线,由线织面,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高三地理“人口的迁移与环境”。教材依次分“三个框题”: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在这里,人口迁移是一条线,迁出地和迁入地是两个点。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迁移面”。教学时,可以运用“图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分析迁出地〔点)与迁入地(点)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再分析“中间阻力”(线)因素,条分缕析地综合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然后据此讨论,人口迁移对迁出地与迁入地以及迁移途中的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从而揭示出人口迁移的本质特征。教学程序变成由“点”到“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因果关系——从“果”切入

好奇心人人都有,教学时抓住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半。任何事都是具有因果关系的,由于人们的习惯思维,一般考虑问题都是“前因”而“后果”。教学中如果进行变序,改为“先果”而“溯因”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

四、对比关系——从“主要”方面切入

中学地理有许多同堂课对比的内容。但编教材者都采用纵列式,往往减弱“比”的效果,并且难以突出重点或主要方面。如高一的冷暖锋和气旋反气旋等,教师可以通过变序将这类内容创造成横列式,并抓住主要的关键内容先比,次要的内容便势如破竹迎刃而解了。像冷暖锋的对比关键在于冷暖气团的主导作用与冷暖气团特性两个方面。至于同一锋面冷暖气团的相对位置、雨区位置、雨落飘向、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锋面的形状、锋面的特征、风力大小等都包含在那两个主要特征里面。这样就能突出重难点,学生还会学到步步推演的方法,使思维的连续性绵延性得到训练。

五、递进关系——从“低层”切入

上楼梯需从底部开始,然后步步攀高。高一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有三个框题,“三圈环流——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表面看内容间没什么联系,内部关系也不很紧密。仔细钻研就会发现,三个内容呈递进关系。如果借助排除法结合变序教学更显魅力。实际教学是先设(1)地球不存在地转偏向力;(2)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上;(3)地表性质均匀单一。然后用排除法:当全部假设存在,则地球最热点在赤道,最冷点在南北两极,形成单圈环流(热力环流);当(2)(3)假设存在,风压带随地球自、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而随之发生移动:当所有假设不存在,海陆切割了风压带使之呈块状分布,加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局部地区产生季风环流,加剧了风压带的“残破”。这样从单圈环流(理想模式)→三圈环流(理想模式)→风压带的季节移动(理想模式)→海陆一、七月风压差异(现实状况)→季风(局部地区现实状况)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过渡自然,层序递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强化,辨证思维得到巩固。

需要指出的是,变序教学不是“无序”教学,而是教师选择的最佳序、优化序、高级序。同时,变序不是万能的、必须的,它是根据实际需要而采用的方法。

总之,变序教学要掌握一个原则——教为学而教。诚如前苏联MA达尼洛夫说:“不要制造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的程式,而是探寻教学过程的各种不同方案,以便找到使学生由不知到已知的运动的最有效的、最有理论根据的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