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认识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作者: 张怀云

摘 要: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学校中主体地位依次是学生——教师——领导。据此确定我们的教学思想,工作思路,检验我们的工作效果。理顺以上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育者; 受教育者;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40-001

一、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作为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二、学校各角色地位与相互关系

学校中角色主要有学生、教师、领导和职员。认识各自的地位,协调好他们之间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师生关系与各自的地位

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学上的授受关系。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织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品德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但是,学生的认识活动是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师具有专门的知识,受过专业训练,学生又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具有间接性和简捷性,具有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十分重要。

2.领导和职员的作用

学校领导对教学具有激励、帮助和指导作用,参谋和促进作用。职员则是做好教学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

三、关系认识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

1.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动机、目的与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他们端正学习的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把个人的学习与文化的昌盛、科技的发展、祖国的建设、人类的幸福联系起来,那么就能给学生的学习以正确的方向和巨大的动力,推动他们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尽个人最大的努力来增长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干。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奖励的愿望以及个人前途、命运远大的理想等。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要求教师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善于机智地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加强思想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思想课、班会、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思想教育,他们认为,教师要引导、激励、启发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只有加强思想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2.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思想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受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因此,教学工作中不能依靠“紧、盯、靠”,每一步都设计好,每一时刻都有规定的学习内容。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以便于每个学生从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是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水平的个别差异性决定的。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就要给学生时间、精力上一定的主动权,晚上睡不够,白天课上补,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当然不好。当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决不是放任自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扬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发展兴趣特长。

3.围绕中心工作确定工作思路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所以,学校领导、教师工作思路应围绕教学、围绕怎样有利于教学展开。评价学校领导、教师工作的优劣就看是否服务于教学,是否有利于教学,是否提高了教学。某些学校个别领导、教师有“我是管理者、统治者”的错误思想,“凡事以我为中心”,要知道,教育工作有自己的规律,不可能扭转规律,而是要认识并运用规律,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否则只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的中心工作是“学”而不是“教”,是引导学生怎样学。伟大的教育家培根说: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感受知识并转化为自己一部分的过程。因此,“满堂灌”、“讲完大吉”、“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教案写得非常好学生听不懂,白写。你讲他睡,白讲。晚上睡不够,白天课上补,听不进,记不住,白熬。如何让学生学会,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的关键。评价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劣,就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科学认识学校教育中各种角色,辨证理解师生关系以及与领导职员关系,有利于抓住教学工作关键,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秀治.《教育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3

[2]杨秀治.《教育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23-1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