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鲍梅

摘 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从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创造氛围、尊重学生个性等方面科学地阐述了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能力的训练,必须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造能力; 校园文化; 张扬个性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19-001

学校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播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掌握教育创新信息,深刻领会创新教育内涵,正确理解“整合能力”结构,努力打造创新教育氛围,为造就一批知识型、创新型人才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

一、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创新的教育观、人才观,首先,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创造发明是人类进步、民族强大的根本动力,是劳动人民勇于探索的结果,勤劳智慧的结晶。及时向学生介绍科技信息,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用科学家创造发明事迹及他们青年时代创新学习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形成崇尚创新,探索真理的优良品质。其次,要正确审视学生的创新潜能。切实根除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创新实践、探索真知;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分析、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类比、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去发现、探索、研究问题。再次,教师劳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学校各项活动开展都要渗透创新意识,教师应科学地设置创新情景,营造创新氛围,给学生耳目一新、与众不同、新颖独特的感受。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最后,仍要加强政治思想和“双基”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树立为祖国发达、民族强大去学习、创造,才有动力、有热情、有锲而不舍的毅力。

二、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归纳为六点,即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体现在学生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由表面现象揭示内在规律,研究、探索问题的方式方法及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特征上。实验、观察、操作、调查等是培养训练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学生通过合理地使用大脑和双手,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提高思维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达到有效创新。学科兴趣小组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创新实践的空间,是展示学生才华、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为未来创造发明打下基础。据说丁肇中教授中学时代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有几位都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说,他们的后天创造发明来自中学时代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形成。各项活动的开展也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筹划,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尊重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

创造是架在个性和才能之间的桥梁,创造发明是个性和才能的展示。所谓个性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思维方面有敏捷性、独特性、深刻性、逻辑性和批判性。想象方面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这些差异体现人性格的独创性和依赖性。才干是智能表现,包含人的智力和能力。智力归纳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能力有自学能力、接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现代能力观念提倡和强调学生的“整合能力”,即人的各项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有机结合。客观的个性和智能差异,会使学生兴趣爱好显现出不同的创造才能。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和选择,研究每位学生个性、能力、特征的具体情况前提下,要做到因材施教。善于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动力,赋予学生创新、探索的权力,协助他们追求真知,张扬个性。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自我调节,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既重视智能结构优秀、创新活动表现冒尖的学生的培养,又不忽视、歧视智能结构一般,表现落后的“差生”辅导。对后者,尤其要倍加关爱,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彰扬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到成功的体验,尝到胜利者的喜悦,达到全面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要“努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中小学也应“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个宽松环境”,教师要忠于职守,公开、公正、公平处理各项工作,关心爱护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宽松环境的重要条件。加强德育建设,构筑优秀的校园文化,创建文明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创新活动的优良环境。因为愉快宽松的情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加强,容易形成联系,创造功效提高,创新成果显著。反之,消极情境,会抑制学生智能活动,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萌生和发展,影响学生的创新动机和情感,损害学生的创造能力健康成长。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文化氛围、评价标准等都会影响学生心境,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祥和的创新氛围,保证学生身心成长、创新活动均健康发展。同时,还要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既重视创新成果,更重视创新过程,把激励创新过程,激励创新动机放在首位。

五、优化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实施教育创新的媒介,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地增长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学内容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内容的改革既要保持和弘扬我国灿烂、文明的传统文化,又要吸纳发达国家的发展进步经验;既要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又要继承学科体系的优势;既要考虑经济全球化发展,又要适应我国国情;既要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又要尊重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发乡土教材、校本教材,逐步完善教材结构。不断探索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对象的教育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围绕学生的主体去研究、制定教学方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创新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空间,着力打造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提高创新教育质量,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有效保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