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标下的语感及其教学
作者: 陈淮高摘 要: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理解力。它具直觉性、整体性、情感性、经验性等显著特性。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可通过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的途径来实施。
关键词:语感; 语感教学;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05-001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夏丏尊和叶圣陶即开始倡导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但长期以来,语感教学一直未曾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推广。近些年来,当语文教改的浪潮袭来时,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涉足语感和语感教学这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与此同时,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正式提出“四重”,即重积累、重感悟、重熏陶、重语感培养。现在,必须进一步考察和分析语感的本质及特征,正确认识语感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努力探索语感教学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将语感教学落到实处。
一、什么是语感
纵观两千多年语文教学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一直秉承着语感培养的基本思想。从先秦教育家孔子、孟子,再到宋代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他们在育人方法上无一不采用整体上的熏陶,讲究熟读成诵,所谓“得趣全在涵咏”(崔学古语)。这些要求多感悟、多体验的做法,实际上已暗示着“语感培养”的萌芽。
面对目前语文教学的种种“顽症”,不少专家和教师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有益的教改思路和方法。上述定义或者解释,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认识语感的内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虽然在文字的表述上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思想已趋于一致,即语感属直觉思维,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理解力。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首先,语感的主体是人,即从事听、说、读、写言语实践活动的人。语感作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同乐感、色感、味感一样,也是人的感受能力之一。
第二,刺激或引发主体语感的直接对象是言语。言语是主体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它既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语言;既包括语言现象和规律,也包括对语言的运用;既可以是形式的,也可以是内容的。
第三,语感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目见与耳闻是语感产生的两个主要渠道。
第四,语感作为人的一种语言能力,必有优劣之分、强弱之别,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但是,只要具备了先天的生理基础,语感是可以在后天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这就为语感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语感的特性
与语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是对语感的某些特性的认识。在认定语感属直觉思维的前提下,我们所进行的特性分析在一定范围内是得到普遍认可与接受的。可以概括出语感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性:
1.直觉性
这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其中超越、省略了中间的分析、推断和验证的具体环节。这是主体对语言的一种悟性,一般以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2.整体性
在直觉思维的过程中,调动的不是某种单一知识,而是整个“知识图式”,这就决定了它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判断、把握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3.情感性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刘勰语)。这阐释了表达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
4.经验性
主体在领会和感受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思想内容、情思意韵,会不自觉地调动自己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积累的感觉、印象。因此语感在本质上带着浓厚经验色彩的心理活动。
三、语感教学的重要地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李海林、王尚文等一批语文教育专家正是高举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这面大旗,富有创建的提出了语感教学的研究思路。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语感教学无疑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一,语感是个体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二,语感教学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
第三,语感教学的思想也契合了汉语语言学习的特点。
第四,语文知识教学应为语感教学服务。
当然,语感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功能还不止上述这些。它不只是一种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观。还有人将语感简单等同于语文能力,甚至将语感教学视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这些都是不妥当的。
四、实施语感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如前所述,语感,归根结底重在一个“感”字。语感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不能靠灌输生成,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因此,语感是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语文教学过程进行训练和培养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言,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在对语感的后天积淀、培养中,既有感性的成分,也有理性的成分。鉴于此,我们进行语感教学时,遵循这两条基本途径:一是语感实践(感性途径),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对学生的视听感官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的大脑获得直觉上的印象和感受。二是语感分析(语感途径),就语言材料的内容、组成方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作出的分析、判断,重点是分析言语意义的生成机制,分析语言的具体运用,以便直接领悟意旨情趣,而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知识的分析。这是在对语言初步感知基础上的理性提高。
具体方法有:
一是注重吟咏诵读。
二是加强生活积累。
综上所述,语感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现在应秉承新课标的意旨,大力注重语感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忠宪.原形阅读理论与语文教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杨泉良.语文教学的当下视野[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5]倪文锦,王荣生主编.人文语感对话——王尚文语文教育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6]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