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构主义观点下艺术高中数学教师的指导作用
作者: 赵永男摘 要:在艺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就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关键词:艺术高中; 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 建构意义帮助者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16-001
建构主义的观点是从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与认知主义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观认识,更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索,通过创设情境、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等学习方式,来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从而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结合艺术高中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教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自我学习意识
“建构主义”是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后的一门新的学习理论。其理论核心是:“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学生学习的知识虽然是前人已经发现、归纳、整理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全新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打开了人们对数学教育的新思路,深刻影响着数学教育改革。建构主义观点认为,一堂好课应当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与教学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充耳不闻。可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决定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艺术高中的数学课堂上这一点体现的尤为重要,当学生底子薄弱时,学生本身对于学习数学就没有积极性,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就成为了艺术高中数学课堂的头等大事。
在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上,我觉得导入部分很重要,一段精彩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艺术生个性活泼好动的特点,采用小游戏、趣味故事等手段,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竞赛、讨论、动手操作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课堂教学要秉着简单、易懂的原则,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都能动手做题,只有能学会、有意思的数学课堂,才是学生期盼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椭圆的轨迹方程》时,我充分利用美术班级的特点,让学生课前准备画板、线绳、图钉、粉笔,学生很好奇为什么数学课需要这些东西,所以对这节课很期待。在刚一上课后,我让同学们把两根图钉钉在画板的中间,两根图钉中间保留一定的距离。然后让他们把线绳的两端分别系在两个图钉上。粉笔绕着线绳旋转画出图形,然后观察粉笔形成的轨迹。学生可以看出轨迹是椭圆,两个图钉间的距离以及线绳的长度决定着椭圆的大小。学生自己画出椭圆很激动,所以对这节课很有兴趣。我之后趁热打铁,给出椭圆轨迹方程,给出几组简单数据让学生带入计算,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椭圆的轨迹方程。
二、组织小组协作,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
建构主义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年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近年来又引起我国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的基本要点是数学学习不应被看成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是在学校的特定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即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建构性质。显然,这一观点既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直接否定,也是对“极端建构主义”的间接批判。我们将由此出发,讨论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曾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起主导作用,主张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然而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对“主导”、“主体”的争论还时有发生,传统教学论或实用主义教学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影响更是普遍存在。但是通过实践表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不容改变的。尤其是艺术高中的数学教学,教师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会多少,参与多少。
通过对建构主义哲学及心理学的再认识与分析,论证了建构主义观下数学学习的“创造性”的存在及“再创造”的意义。由此进一步从数学思维的特点、数学创造的过程、创造的对象及创造的结果这四个层面分析了建构主义观点下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所包含的特点;概括了创造性思维的三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定义、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现在认知结构建立的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摸索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方法包括:1.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2.在讨论中步步深入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3.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知识。
例如在教学《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节课时,我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讨论多面体、圆柱体、圆锥体、圆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讨论前让学生动手做好模型,方便直观讨论。很快四组学生就能总结出表面积与体积公式。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做出导学案上的题目,再分组板演解题过程,让其他小组纠错,找出新方法。这样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很投入,很多新方法被找了出来,教学效果很好。学生的小组意识得到了增强,创新思维得到了开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学习方法的设计,并希望能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求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观点强调了学生是知识意识的主体,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艺术高中数学的课堂上,我们数学教师一直遵循着上述观点,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创造力,展现艺术的天性,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宋乃庆著.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景斌.中学数学教学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
[4]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