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史观对近现代史教学目标达成的作用
作者: 戴一鸣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初三复习阶段的重点内容,大量的知识点对学生记忆和思维能力形成挑战,对战争的理解又涉及价值观引导工作,全球史观的引入,有利于攻克这些教学难题,达成教学目标。本文由教学实践出发,以三维目标为标准,说明在初中近现代史教学中引入全球史观,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观点。
关键词:全球史观; 三维目标; 近现代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30-002
如果教学是一次射箭运动,那么教学目标就是靶心,教学目标让教学有的放矢。三维目标是公认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它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效地指导着教学过程。
当下初中所教授的近现代史(包括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世界各地区各文明自身的发展及相互联系,并要求学生能在整体上把握之。全球史观简单说来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用整体眼光看待世界历史。因而,全球史观的特性同初中近现代史教材的编写特点十分契合。若以达成三维目标为标准,将全球史观引入教学,可起良好效果。下面我以初三复习阶段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文涉及教学内容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教科书为准)内容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一、用全球史观梳理——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丰富,知识点密集。它不仅包含世界史,也涉及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八上第四单元)这段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要记忆史实的时间和性质已是一桩难事,何况进一步理解史实之间的联系。倘若用全球史观来看待这段历史,则无非是在二战前后各国发生的相关大事,不妨将它们按照同盟和时间用表格来理清:
表格里的中国从属于反法西斯国家,但是出于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视而分开罗列。这样操作,使得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与法西斯之间的关联就一目了然。史实所发生的时间先后也悄然暗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再仔细和全面的整理,可以得到新的线索,如近代中日关系发展:
1860年代 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1894~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割占台湾
1905年 日俄战争(战场在中国东北)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7年 七七事变
1945年 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这样的线索对学生来说不仅有助于认识纵向的中日关系发展,还有助于把握横向的中日发展差异。以此类推,该表格既可以帮助梳理以一个国家为参照的纵向(线性)历史,又可以帮助概括以一段时间为依据的横向(面状)历史。纵横交错中,学生知识框架得以建立,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将更加深刻,梳理知识点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因此,通过引入全球史观,可以更有效地达成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二、用全球史观探究——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换句话说,历史教学不仅教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尤其是学习的能力,比如探究学习的思维和方式。二战内容来自初三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涉及国家、人物和事件众多;关乎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各领域,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对同学的探究能力是大考验,也是大锻炼。而全球史观的引入,可帮助学生迎接考验,锻炼能力。
比如,在探究二战的根源时,学生往往死抓经济基础不放,认为经济大危机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理解当然是对的,只是这样理解过于粗糙而不够全面。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只是经济领域的诱因,它是造成法西斯势力崛起的重要原因,但作为三个轴心之一的意大利,1922年就确立了法西斯统治,此时距经济大危机尚有七年之遥。
想要探究二战根源,首先要对20世纪20、30年代的史实整体认识和把握,进而找出根源。1914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未能解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不均衡的问题,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和平”(列宁语)、“二十年的休战”(福熙语)。被严重削弱和压制的德国有强烈的反弹诉求,这一诉求被法西斯利用,最终铸成恶果。二战可以理解成一战的延续,两者根源一致:帝国主义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这个答案不仅涉及经济和政治,还包含了军事背景。此外,法西斯的猖獗与英法奉行的绥靖政策难脱干系,因而后者也是二战爆发在政治领域的根源之一。至此,经济大危机、一战遗留问题和绥靖政策都可认为是二战的根源。依靠全球史观的整体视角,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将大大提升。
又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八上第四单元)内容中,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点。只需把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在二战中的作为进行比较,将中国战场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进行比较,就能发现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在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整个欧洲大陆在很短时间内沦陷,欧洲大陆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法国也在1940年就被迫投降。而相比之下,国力羸弱的中国却誓死抵抗,坚持八年之久,最终在盟国的帮助下,战胜日本侵略者,赢得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可见中国军民在反抗法西斯侵略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抗战消耗了日本,使得日本无法在太平洋战场上以全力同美国作战,更别谈北攻苏联同德国法西斯会师西伯利亚。中国抗日战场无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重要的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无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用整体的眼光来比较二战各站场、各反法西斯国家的抗争,便不难探究出科学结论。
以上两个例子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活动,先合作梳理教材,再小组讨论,最后给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地给予一定提示,大部分小组都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由此可知,全球史观引入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提供了合作探究的角度,有利于合作能力的培养。全球史观整体眼光亦可迁移到日常生活,帮助学生更全面看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上文涉及的种种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尤其是小组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正符合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30,31原版全文
三、用全球史观感受——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念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面对各种史实,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比如学到张骞历经万难返回长安向武帝述职,有人热泪盈眶;学到北洋水师不敌日本联合舰队全军覆没,有人捶胸顿足;学到林肯一统南北却在剧院被刺,有人扼腕叹息;学到中国军民苦撑八年终胜日本,有人高呼万岁……强烈的情绪背后,是同学们真挚的情感。历史教学乃至一切教学都应该珍惜呵护这份真挚,并从情感出发,引导同学们确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全球史观虽然只是一种视角,但对它从整体把握史实的特点,有利于同学看清看透历史,这恰恰是确立积极价值观念的前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国家从分散走向合作,最终战胜强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充分体现全球史观——各反法西斯国家的历史在此处交汇,可谓殊途同归。反法西斯国家已经看透是分散让法西斯乘虚而入,而唯有合作方能胜利。教材上罗列了不少相关史实,如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1942年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4年诺曼底登陆。教材以外还有太多重要史实,如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美国飞行员组成飞虎队来华助战。从这些时间相隔不远的史实中,学生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精诚合作的截面。从中获得的感悟:其一在合作,其二在和平。学生中有不少军迷,尤其男生对军事、武器十分感兴趣。稍不留神就成了独裁者和法西斯强国的崇拜者。我认为热衷军事不可爱屋及乌热衷战争,两者必须分清。在二战这段内容里,如果可以适当介绍各国新式武器相关史实,不仅可以满足军迷的要求,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技和军事的关系。该内容实际已经涉及第三次科技革命。为了强大军事而拼命发展科技,可以当做各国历史交汇的节点,这同全球史观的特点十分吻合。在二战中日本在中国有731细菌部队,开发试用生化武器,台儿庄战役时日军曾使用毒气;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这些史实可以证明科技对军事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可以看出科技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的事实。在深刻了解杀人武器对同胞和盟友造成的苦难之后,学生势必对此产生戒心,盲目的崇拜或许慢慢可以变成理性的思考。
上述道理,使用全球史观角度阐述史实,比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所谓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由事实而来,后者越全面,前者越深切。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全球史观,有利于确立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将全球史观引入初中近现代史教学,有利于各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来说它帮助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培养探究学习能力以及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充分运用各种新史观的当下,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近现代史的教学,不妨尝试运用全球史观来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3]车华玲.《“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教学》,2006年第8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30,31原版全文